穆塔泽德让陪我们一起来的伊朗记者从身后浩瀚的书堆中翻找一本古人的麦迦行记。他说,书中记录了这位旅行者到达中国时看到的裹小脚的女人,还有中国人把照相机视为摄取魂魄之物的轶事。按照在伊朗人家做客古风犹存的惯例,他的太太悄然无声地端上一道琥珀色的红茶,接着是一盘色彩缤纷的小点心,最后是一道果汁。书最终没找着,但我们的话题由此开始:精致的古文明在遭遇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时的蒙昧。
肇始
伊朗处于恺加王朝时期时,英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其核心原因是内燃机的发明。1911年,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就已认识到油比煤作军舰动力更有优越性,比如,更快的速度和更省人力。他决定把英国的海军优势建立在石油之上,所有舰船燃料都以油代煤,这就是1912至1914年的加速发展海军计划。
而在那时,伊朗只知道有金、银,不知道矿产、煤,更不知道什么是油田。其实,早在锁罗亚斯德教时期(公元7世纪之前),古代的伊朗人就已经知道使用石油了。他们用石油来点燃代表光明的圣火,并维持着它长久不灭。后来,在这些拜火教的火庙附近往往都发现了油田。美国石油经济学家哈罗德·F.威廉森曾说过:“早在公元前30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亚述和巴比伦人就在幼发拉底河流域采集到含有天然沥青的油苗,从而开始了后人寻觅和探索石油的历史过程,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工业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那里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然而,恺加王朝时期的伊朗是个什么样子?一些恺加时代的欧洲访问者描述,是一个陶醉于“豪华的宫廷礼仪,赞助艺术,培养宗教学者,供养着庞大后宫”的东方君主国,实际上却“软弱、傲慢和自欺欺人”,在数次“俄波(斯)战争”和对周边的几次征战中失败,在科技工业发展上无所成就,热衷于授予欧洲国家一个又一个特许权以谋私利,“迅速滑向衰败、破产和附属国地位”。
1890年后,石油作为煤的替代品被发现。最先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第一口商业油井,然后有了高加索的油田发现。最早来伊朗探索石油的欧洲地质学家,在伊朗西南部发现了石油,发表报告预测,波斯可能蕴藏相当数量的石油。1901年,恺加国王给予澳大利亚矿业富翁威廉·诺克斯·达西开发全国(除与俄罗斯有争议的北方5省外)天然气、石油资源60年的排他性权利。作为回报,达西给4万英镑现金和股票,外加将来利润的16%。当时,英国海军正在考虑从使用煤改为使用石油作为燃料,就安排伯马赫石油公司支持达西。1908年,公司终于在与伊拉克接壤的马斯吉德莱曼钻出了油。1909年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在胡泽斯坦省的阿巴丹建立了炼油厂,这是“二战”前世界最大的炼油厂。英波石油公司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两份合同,英国政府向英波石油公司投入200万英镑资金,持有公司51%的股份;公司从1914年起向英国海军供应4000万桶燃料油,供应20年,以保障政府的战时需要。就这样,英国在伊朗的利益被彻底重估:英国海军与波斯石油完全结合在了一起,英国政府成为英波石油公司的大股东,石油成为英国的战略商品。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强调,必须保证大英帝国获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石油储量,“以防发生地区性供应中断”。
阿巴丹这座城市非常漂亮,为英国人所建,引进了英国先进的管理模式。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在阿巴丹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伊朗人却很贫困。公司只雇佣数量寥寥的几名伊朗籍技术工程师,管理岗位几乎全是英国人。公司里最底层的苦力,都是伊朗人在做。“二战”时,为了争夺阿巴丹,希特勒还曾与英国交锋,一度打到伊朗的阿拉克,甚至日本人也曾想派军舰来占领阿巴丹。1941年8月,德国入侵苏联两个月后,英俄军队进驻伊朗,保卫阿巴丹的炼油厂以及从波斯湾通向苏联的补给线。德国在苏联和北非推进的时候,巴列维国王礼萨汗表示出对纳粹的同情倾向,很快就被同盟国废黜,逃到了南非。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立为国王。
恺加王朝开始与西方帝国主义、西方文化发生接触。伊朗人既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石油,也根本不懂得石油的价值。英国人与伊朗签订的合同许多是带有欺骗性的合同。伊朗与英国签过三份不同的协议,一份是1901年与澳大利亚英籍商人威廉·达西所签的协议,这份协议对伊朗很不利,伊朗从中获利很少,只拿到石油收入的16%。其中唯一友好的条款是,达西的合同中提到,要为伊朗培养自己的工程师与人才。英国人利用了伊朗人的无知和文化水平较低,向签合同的伊朗方代表行贿,而国内的伊朗人都不知道已经签了合同,被蒙在鼓里。第二份合同是1933年的合同,伊朗从这份合同中获利较多。1932年,巴列维国王礼萨汗对英伊石油公司非常不透明的结算方法不满,提出要废除英伊石油公司的特许权。当时伊朗从公司拿到的钱只是1917年时的两倍,而公司的生产却几乎增长了10倍。伊朗将英伊石油公司告上了国际法庭。1933年,伊朗与英国签订新的协议,同意将特许权延长60年,但伊朗可以获得更明确的结算程序,所得利润将与生产量挂钩,而且最低保证收入为100万英镑(黄金结算),缩小了特许权所包括的地区。然而,欺骗仍然存在。对英国人来说,伊朗的石油是不能让伊朗人知道的宝库,他们对石油的储量、分布数据都严加保密。第三份协议是1949年签订的。
“五五分成”与民族主义
伊朗人还是在遥远的委内瑞拉的帮助下认识石油的。在伊朗发现石油的苏格兰人雷诺茨也去了委内瑞拉,获得了当时委内瑞拉独裁者麦戈斯将军的采油许可,麦戈斯去世后,独裁统治也结束了。新的委内瑞拉政府提出重新分配地租的要求,租赁者与土地所有者的关系、石油公司与产油国的关系,从这里开始变革。美国政府也愿意推进这一进程。美国助理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向委内瑞拉政府推荐了一批独立咨询人员和地质学家,从而提高了委内瑞拉政府与石油公司进行谈判的能力。美国还向英国政府施压,要求壳牌集团配合行动。美国与委内瑞拉达成的协议遵循“五五分成”原则,也就是确保产油国政府的净收入等于石油公司的净利润。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协议。
委内瑞拉新交易的消息很快从加拉加斯传到了中东。委内瑞拉的大使,他同时也是一位能源专家,来到伊朗,传播“五五分成”的概念。委内瑞拉代表团还到了伊拉克的巴士拉,从而也越过国境影响了沙特。有观点认为,委内瑞拉这样做,主要是想提高中东的产油成本,避免低成本的中东石油对委内瑞拉构成威胁。但无论如何,伊朗人这才知道上了英国人的当。当时英国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但一点也不给伊朗,并且与政府勾结起来压榨工人。伊朗人非常恨英国人。1945至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账面利润2.5亿英镑,而上缴给伊朗的只有9000万英镑。英国政府所得到的税收和公司股份红利,比伊朗多得多。当时,伊朗人都认为英国人是邪恶的,他们控制和操纵着整个国家。各式各样的伊朗政客,不管他属于哪一派别,都被政治敌人指控为英国的代理人。干旱、歉收和蝗灾,也被认为是出于英国人之手。憎恨逐渐集中于英伊石油公司,后来,法国、美国等国又派来专家,教授了摩萨台首相石油方面的知识,这才有了后来的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
直至伊朗石油国有化之前,伊朗石油在英国经济中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伊朗的石油财富,英镑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就无以为继。英伊石油公司一直在伊朗获得超额利润,从1942年起,英伊石油公司向英国政府所纳的税甚至都比伊朗获得的使用费还多,真是奇耻大辱。1942年,公司净利润为780万英镑,英国政府获得的税收为660万英镑,而伊朗只获得400万英镑。这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到了“二战”后的1946年,公司净利润960万英镑,向英国政府纳税1500多万英镑,只给了伊朗700万英镑;石油国有化前夕的1950年,公司净利润达到3300万英镑,向英国政府纳税3600万英镑,伊朗只获得1600万英镑。1600万英镑,这是非常少的。英伊石油公司自建立起,此时已为英国政府创造了4亿多英镑的收入,而伊朗获得石油收入一共只有1.1亿英镑。英伊石油公司以很低的优惠价将石油卖给英国海军和美国石油公司,实际上是以牺牲伊朗的财政为代价的。更为耻辱的是,伊朗政府甚至一直不确知英伊石油公司每年的收入有多少。伊朗驻英国的代表从未为国家利益着想,他们每月从英国领取1000英镑的好处费,向伊朗政府隐瞒了英伊石油公司的真实收入。不仅如此,石油管道的铺设权也完全握在英国人手中,连美国都无法插足伊朗的石油业务。石油收入当时大约贡献伊朗财政收入的35%,但这些英镑不是用于伊朗国内经济的发展,而是用于购买英国和欧美国家的军火。那时,英国卖给伊朗的飞机,都是“一战”时废旧工厂所造的过时飞机,还有瑞典的防空炮、美国的武器和英国的鸦片。这样,就像今天的石油美元一样,伊朗所获得的英镑不仅又回流到英国手中,而且也支持了英镑的国际流动。
“二战”结束时,英国财政濒临破产,从英伊石油公司获得财政收入显得更为重要。当时英伊石油公司已经是在全球都有业务的国际石油公司了。“二战”期间,美国承认伊朗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也曾明确表示,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的石油地位是该公司皇冠上的明珠,将不惜任何代价来保住它。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已走向衰落,它不得不从美国那里借了30亿美元来维持财政。这个时候,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担心伊朗落入苏联人之手,也开始关注伊朗。当巴列维国王提出改变与英伊公司的财务关系时,美国也向英国政府施压,要求英伊公司增加向伊朗缴纳的费用。
英国与美国展开较量。1949年,英伊公司在美国压力下与伊朗谈判,补充了修改过的1933年协议,增加了一些使用费,并付给伊朗一笔额外补偿费。但是,伊朗这时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高涨起来,协议没有在伊朗议会的石油委员会通过。石油委员会要求对公司实行国有化,当时,许多亲英的政客都遭到暗杀。1950年,美国在沙特的阿美公司与沙特政府宣布了“五五平分协议”,消息传到伊朗,首相拉兹马拉很快就撤销了对补充协议的支持。伊朗人再次将他们愤怒的矛头指向了英伊石油公司。所有人都认为,伊朗饱受折磨和不幸的根源就是英伊石油公司,所有人都要求石油业国有化,赶走英国人。反对国有化的拉兹马拉首相在德黑兰清真寺外被一位木匠暗杀。穆罕默德·摩萨台被议会选为新首相。
石油国有化
摩萨台首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是伊朗近代伟大的民族主义者,是一个干净、纯粹的人。他的父亲出身于阿什提亚尼家族,这个家族出了好几位大官和政治人物。他的母亲是恺加王朝时期王室之中一位最富裕、最有势力的亲王的妹妹。摩萨台的妻子则来自于德黑兰最重要的宗教领袖家庭。但他是一个特别亲民的领导人。他的房门从来不关,随便记者、普通平民来拜访。他对有关权利、民主和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都很熟悉。
上世纪50年代初,摩萨台进行石油国有化运动时,伊朗人口只有1700万,没有任何工业,连船都没有。所有石油相关的东西资金、技术和销售市场,都握在英伊石油公司的手里,如果得罪了英国,伊朗连自己运油都做不到。当时,伊朗只有不到40个自己的工程师,而要国有化,起码需要上千个伊朗石油工程师。从技术上说,到底要不要国有化,还是有争议的。但民众强烈的情感压倒了这种顾虑。
石油国有化能够进行,也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和美国驻伊朗大使洛伊·韩德尔松都愿意帮助伊朗进行国有化。当时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和东欧国家正在溃败,美国要防止苏联共产主义在伊朗的推进。美国向英国施压,不能这样对待伊朗,要防止伊朗倒向共产党。另一个原因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苏联与伊朗军队也在边境上发生冲突。美国这时需要严防苏联入侵伊朗,而且伊朗石油这时已经占到中东产量的40%,阿巴丹炼油厂是东半球最主要的航空燃料来源。时任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正好来自工党,同情社会主义,也正在英国国内进行将许多公司国有化的改革,因此也并未反对伊朗的国有化。英伊石油公司享有许多特权,已经远不是一个公司。英国内阁审议了“Y计划”,想进行军事干预,突袭夺取阿巴丹,还曾派了11艘军舰到阿巴斯港,军事行动随时都可以发动。国防大臣伊曼纽尔·欣威尔主张打,他害怕伊朗的国有化会鼓励埃及和其他中东国家,特别是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另一些内阁成员不主张打,因为当时印度刚刚独立,英国没法召集印度军团来打仗;而且英国财政也濒临破产,无力应付长期的军事卷入。美国不同意打,他们觉得英国的军事干预,会加速让伊朗投入苏联的怀抱。最终,英国看到伊朗民族情绪高涨,就未动手。在伊朗国有化的过程中,美国给了英国20亿美元的补偿费。这也是美国开始在伊朗逐渐取代英国势力的开始。
然而,当时,摩萨台自认为,英国不敢对伊朗禁运,因为一旦伊朗中断石油生产,世界就没有油了。但他的信息显然是错误的,高估了伊朗石油的份额。实际上,伊朗石油停产后,美国以及科威特、沙特和伊拉克等美国盟友很快就扩大产能填补了伊朗的空缺,并未造成世界石油的短缺。1952年,伊朗的日产量从1950年的66.6万桶跌到2万桶,世界总产量则从1950年的每天1090万桶增加到1952年的1300万桶,增加量超过伊朗1950年产量的3倍。英国的禁运是有效的,中断石油生产给伊朗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无法出售石油,摩萨台政府的财政面临极大压力。国有化之前,石油出口占外汇总收入的2/3,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两年没有石油收入,通货膨胀剧烈。摩萨台前往美国,向杜鲁门和艾奇逊求助,要求美国给1000万美元,但美国没给。当时世界银行愿意提供经济援助,但要派100个专家过来,而当时既懂石油又懂伊朗的专家,基本上都是英国人。摩萨台断然拒绝了世界银行的帮助,他甚至拒绝提及英国人,他对英国人深恶痛绝。事后看来,这也许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几个月后,摩萨台政府的财政很快崩溃,加之英美达成密谋推翻他,他黯然下台,最终英国人还是回来了。国有化进行的过程中,伊朗再一次完全被国际社会孤立。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向伊朗买石油。当时只有日本、意大利买了伊朗的石油,但都被英国军舰半路拦下,说伊朗石油是英国的财产,别国无权购买。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说辞,比如,借口阿富汗的商路未通,不好运输。苏联也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当时,苏联欠伊朗11吨半黄金,在伊朗急需用钱的时候,苏联不还,说这是支付给以前“俄波(斯)战争”的战争开支。
1953年,美国担心摩萨台与苏联走得太近,中情局和英国情报机构MI6联合执行了推翻摩萨台的密谋行动,即“阿贾克斯行动”。摩萨台政府倒台。但石油国有化改变了伊朗人的精神状态,促进了伊朗的民族觉醒。英国媒体报道说,“摩萨台揪着英国人的耳朵把他们扔了出去”。伊朗的石油国有化也影响了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和伊拉克的石油国有化。
摩萨台被推翻后,如何来恢复伊朗石油生产呢?解决方案是美国牵头做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特使小胡佛设计的方案是,组建一个国际石油公司财团,按照英国40%、美国40%(5家美国公司各占8%),其他国家20%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各国。伊朗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以雇主的身份雇用国际石油财团为承包商,并在董事会中有两个名额,按照五五分成的原则分配石油利润。协议规定,国际财团先给伊朗9000万美元,然后再以等值原油的形式给它5.1亿美元,用以恢复它的石油生产和经济。同时,伊朗在10年中给英伊石油公司7000万美元,作为对英伊公司在国有化中损失的资产赔偿。最终,国际财团由英伊公司、阿美石油、海湾石油、法国石油和壳牌等9家西方石油公司组成,英国人又夹在财团中回来了。后来,伊朗国家石油公司逐步控制了石油的生产和海外销售,并对全部石油设施、设备和油井有所有权。1954年,石油恢复生产,第一个装满油离开码头的油轮就是英伊公司的“英国守护者号”。此时,英镑已经开始破产。虽然在英国坚持下,新公司的总部设在英国,并且仍然以英镑作为石油贸易的结算,但美国也由此成为伊朗石油业和伊朗政治的主角。有了大量的石油资本和技术,伊朗的石油产量大增,石油收入从1955年的3400万美元逐年增加到1963年的4.5亿美元。
美元正式替代英镑作为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是在此20年以后的事。1973年,尼克松总统说服沙特的费萨尔国王,接受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的唯一货币,并且把所获得的利润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投资美国或购买美国产品,即“不可替代协议”。作为回报,尼克松给费萨尔承诺,保护沙特的油田,防范苏联和其他可能觊觎沙特油田的国家,如伊朗和伊拉克,染指沙特。沙特此举带动了所有欧佩克成员在1975年使用美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包括伊朗。
王权之巅:石油提价
1961年,欧佩克组织成立。其中产量最大的是沙特,但它是美国的盟友,又无法直言不讳地代表石油国自身的利益。巴列维国王的统治虽然受到美国的支持,但他一直在谋求不再受美国的控制,也谋求将石油资源的财富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并不信任石油公司。
1957年,巴列维出台了第一部石油法案,规定在国际石油财团的区域外,外国投资者可以参与伊朗油气的新项目开发。此后,外国公司缴纳的所得税由过去的50%逐年提高到85%,外资的实际利润降到了15%。而且,这些外国公司只能签订服务和承包合同,禁止参与生产,也不能获得任何产品分成,实际上投资的利润更少了。1973年,巴列维又宣布彻底废除1954年与国际石油财团签订的石油协定,由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来全面负责控制销售和生产。这样,伊朗在把握自己的石油资源上越来越独立了。
从20世纪50年代起,阿拉伯国家就一直说要用“石油武器”来对付以色列。当时美国并不会觉得油价上涨对其影响有多重要,它的石油主要来自西半球,自己也是主要石油生产国,还不是那么依赖阿拉伯石油。1973年8月,萨达特秘密访问利雅得,会见了费萨尔国王。他希望沙特能够配合埃及对以色列的战争,费萨尔答应了。那时,世界市场出现了石油短缺,是卖方市场:1972年7月,沙特的日均原油产量为540万桶,到1973年同期已经是840万桶,增长了62%。这意味着,如果中东限产,世界将受到深刻影响。而且当时美元贬值,也促使沙特削减产量。伊朗虽然不反对以色列,但与阿拉伯国家是站在一起的。伊朗的理由是,过去,产油国石油资源收入的66%都贡献给消费国做税收,产油国所得甚少,石油输出国要重新根据市场来调节价格。
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欧佩克继续提价。在德黑兰的欧佩克石油部长会议上,沙特比较谨慎,建议的标价是每桶8美元,而伊朗很大胆,坚持要11.65美元。伊朗提出了决定石油价格的新概念:以替代能源,也就是当时刚刚开始出现的液化煤和液化燃料的价格作为石油价格的基础。伊朗之所以没有什么顾虑,主要是因为对伊朗来说,即使外国工程师都撤出去,伊朗还是能够独立维持生产。伊朗有自己的国有石油公司,又自主控制着石油生产和销售的许多重要环节,当时已经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最后,大家接受了伊朗的提议。这样,油价从1970年的1.8美元、1971年的2.18美元、1973年6月的2.9美元、1973年10月的5.12美元,一路提升到11.65美元。1975年油价高峰时,伊朗一年的收入达到200亿美元,与1964年的5.5亿美元相比,10年一下子增长了近40倍。要知道,上世纪60年代末,油价才1美元一桶!这个10年中,伊朗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7%至8%的高位,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6万美元,但贫富差距也急剧扩大。油价飙升对美国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远不及欧洲,而且沙特、科威特、伊朗的石油美元又通过购买武器回流到了美国。今天,如果沙特、科威特把存在美国银行的钱全部取出来,美国就破产了。美国一直把这些财富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当时,尼克松以私人名义致信巴列维,指责不稳定的价格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灾难,要求巴列维撤销油价的决定。巴列维回敬说,能源对国际经济稳定很重要,但对伊朗来说,这种财富将在30年内被耗尽。随石油财富而自我膨胀的巴列维,虽然也在努力寻求摆脱美国,但他仍然被很多伊朗人视为美国的附庸。尼克松政府为什么支持巴列维在油价问题上的放肆态度?因为巨额石油收入有相当大一部分被用来支付购买美国军火的费用。但正是在这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爆发了伊斯兰革命。
制裁与独立之路
伊朗伊斯兰革命给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石油冲击和恐慌。公开反抗国王的活动在革命临近时已经遍布全国了。先是阿巴丹的一家电影院被伊斯兰主义者焚烧,接着,伊朗的石油工人到石油公司的总部距阿巴丹不远的阿瓦士,举行罢工,参加诵经,后来军队进驻了进去。1978年底到1979年初,伊朗的石油出口量降到了100万桶以下,后来降为零,之前它每天生产550万桶,出口450万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沙特和其他欧佩克国家增加了产量,但全球石油的产量还是少了200万桶,油价从13美元每桶涨到了34美元。为什么摩萨台时期,伊朗的石油禁运并未造成危机,而现在却对油价影响这么大?其实即使是在1978至1979年,伊朗也只造成了5%不到的供给短缺。除了石油消费明显增长外,重要的原因是过去那种买主卖主一体化的紧密关系早已改变,现在有大批新买主,比如日本和印度,还有些工业企业,纷纷抢购,避免缺的那一小部分降临在自己头上,从而抬高了价格。
1979年初,巴列维登上飞机,永远离开了德黑兰,霍梅尼乘坐法航包机回到德黑兰,组建了反对派领导的联合政府,伊朗石油开始重新对国际市场出口,但石油市场的恐慌还在持续。1979年11月,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使馆人员作为人质后,美国总统卡特对伊朗实行了禁运,伊朗也对美国公司禁运,伊朗的石油出口量不断下降,油价也从每桶34美元攀升到41美元,当时伊朗卖给日本贸易公司的油开价达到了50美元一桶。西方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与伊朗的政局不无直接相关。
伊斯兰共和国把国际石油财团扔进了大海,政府宣布取消国王时期与外国公司签订的所有合同,特许权的时代彻底宣告终结。不久,两伊战争爆发。萨达姆首先打击的就是伊朗石油工业中心,阿巴丹和阿瓦士被战斗机轮番轰炸,油港也被攻击。萨达姆以为,趁伊朗国内混乱,战争将在一周内结束,但伊朗顶住了打击,迅速还击,一打就打了8年。但是,由于战争,伊朗的石油日均出口量大幅下滑,1980年时不足100万桶,到80年代末,日均产量仍不超过300万桶,出口量少于200万桶。加上伊拉克的损失,两伊战争初期,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突然少了400万桶油,占欧佩克产量的15%,油价一度达到了42美元。
但是,到了1985年,国际油价开始急剧暴跌。主要是过高的油价抑制了需求,而且非欧佩克国家不断增产,比如北海油田等新油田纷纷投产,这些国家的石油产量在1982年已经超过了欧佩克。美国、德国和日本也囤积了大量石油作为各自的战略储备。这时候,世界开始发生变化。美国石油开始进入世界石油市场了。198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做原油期货交易,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成为世界原油价格的标杆,油价已经不再仅由欧佩克决定了。西得克萨斯中质油的价格1985年开始下跌,从每桶32美元跌到了年底的10美元,一些波斯湾的油只卖到6美元。市场一下子变成了买方市场。沙特不断减产,想支撑欧佩克确定的油价,但是不行。1981年,沙特石油收入曾达到过1190亿美元,到1985年,降到了仅仅260亿美元。伊朗经济也受到了巨大打击。1986年,伊朗的石油收入比1985年下降了42%,从这一年起,伊朗的经济增长率连年都是负的,因为石油出口少了,外汇储备几乎没有了,加上战争开支,国内的通货膨胀率高达30%至40%,失业率则达到20%至30%,那是非常艰难的时期。
1988年,霍梅尼结束了战争。在拉夫桑贾尼任总统期间,伊朗经济进入了重建时代。受到专业技能培训的伊朗工程人员在革命后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发现了许多陆地和海洋的新油田和天然气田,伊朗现在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1%,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8%,都名列世界第二。最近,伊朗科学家又在里海发现了新油田,里海-波斯湾-阿曼湾的石油还能开采90多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实力因此一直在全球石油公司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伊朗现在也有了自己的20多条油轮,在欧佩克国家中是最多的。
拉夫桑贾尼说,“经济的重要性压倒了政治的优先权”,国际上“合作取代了对抗”,希望鼓励外资。但是,1993年,克林顿政府出台了封锁伊拉克和伊朗的“双重遏制政策”。美国的联合石油公司和伊朗签订了一项开发近海油田10亿美元的合同,但是美国国会和亲以色列院外集团坚决不同意,宣布对伊朗全面经济禁运,然后又通过了一个“伊朗-利比亚制裁法令”,惩罚在伊朗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的所有外国公司。这个法令立刻遭到法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国财团的反对。许多国家仍然迫不及待地跑到伊朗来签合同,从那时起,法国道达尔、意大利埃尼、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石化、中石油等几十家大油气公司都投资了伊朗的油气开发项目,德国、瑞士、印度、韩国、土耳其等许多国家都来与伊朗做生意。为了不违反伊斯兰共和国宪法,所有的石油开发合同都是“回购合同”的形式。美国一直想说服这些公司制裁伊朗,但30多年制裁的结果是什么呢?它只是让美国损失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从去年起,美国加紧了制裁,最致命的是与欧盟联合的制裁。伊朗今年已经停止了向部分欧洲买家出口石油,包括英国、法国、希腊和西班牙,正在考虑停止向德国和意大利出售石油。内贾德总统说,伊朗两三年不卖油,外汇储备也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我对此不做评论,但估计制裁可能很难被其他国家完全执行。比如,根据新制裁,今年7月,欧盟的承保商就不能向运载伊朗原油的油轮提供保险了,欧盟承包的油轮占了90%。但中国、韩国和印度都在考虑为本国油船提供主权担保了。从2007年起,伊朗政府就开始考虑用欧元取代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但国际原油价格还是根据两大原油期货的基准价来计算,单位还是美元。伊朗还提出过与俄罗斯建立天然气输出国组织,采用卢布进行结算,不过,现在的俄罗斯政府与苏联完全不同,它更关心自己,而不再那么关心国际事务,也许它不会认真考虑与伊朗合作挑战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