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春天,投入开发的大庆油田鉴于国内外的严峻形势,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尽管石油工业部已经根据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提议,将在松辽盆地中心发现的陆相沉积特大型砂岩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但是对内仍然沿用松辽油田的称谓,对外则不做任何新闻报道。石油工业部在毗邻油田高产区的安达县城设立了松辽石油会战指挥部,公开的名称却叫“农垦”总场,下属的部门和单位一律使用“农垦××场”保密代号。从全国各地云集而来的石油会战大军在安达火车站首先看到的是“向农垦战士致敬,一切服务农垦!”的欢迎标语,许多人一头雾水,不明白石油会战与农垦有什么关系,还以为下错了车,或者是有一支农垦大军来此地开荒。其实“农垦”代号就是黑龙江省公安厅与石油工业部会商后为松辽石油会战确定的保密措施之一。石油会战开始前,为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勾结破坏,黑龙江省公安厅对油田内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进行了调查清理,将150多户外国侨民迁出了油田勘探开发区域,另行安置。
1963年,大庆油田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完成了详探,初步圈定了800多平方公里的含油面积,计算出22.5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十余万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油城雏形。这时候大庆油田的保密面纱还没有揭开,成立的政府政企合一,仍然借用“安达”的名称,油田总部机关所在地——萨尔图,在中国行政区地图上标注为“安达市”。保密的结果,使国内许多业外民众当时也搞不清楚大庆油田的确切位置,精明的日本人却从一张公开发表的照片上发现了玄机。
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听了石油工业部时任部长余秋里的汇报非常高兴,号召全国“工业学大庆”。不久,《人民日报》刊出了记者袁木、范荣康采写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第一次向国内公开报道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轰动。日本获悉中国在东北发现了特大型油田的消息,出于经济战略的需要进行情报搜集和分析,他们在《人民中国》画报海外版封面上看到了铁人王进喜手握钻机刹把打井的照片,从中得到了想知道的秘密。
日本人通过王进喜身穿棉工服、头戴皮帽子的身姿,判定大庆油田的位置处在北纬47度线左右的严寒地区。结合文字报道中透露的地名,运用日伪统治时期绘制的军用地图,找出了几个叫马家窑的村子进行非草原的荒野环境排除。为了验证分析的是否准确,日本人设法采集到了南下运油列车油罐上沾染的尘土,与占领东北时期掌握的土壤资料做比照,从而认定大庆油田的准确位置在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铁路线之间的安达地区。日本人从照片背景上透露的钻机局部信息,还得到了大庆油田的一些地质情报。王进喜使用的是前苏联制造的ду-40型钻机,这种设备的最大钻井深度1200米,因此猜测大庆油田的油层埋藏深度大约在1000米左右。通过观察油罐列车的蒸汽加温结构和溅落到表面上的原油痕迹,估计出了大庆油田出产的原油基本性质。
中日恢复外交关系之后,日本人迫切想知道中国需要引进什么样的炼化装置,以便应对即将开始的贸易谈判。他们从《人民画报》海外版刊载的一张大庆油田龙凤炼油厂的局部照片,看到了这座炼油厂的原油加工流程,依据蒸馏塔缩小的比例推测出塔身直径,从而估算出每年的生产能力和主要产品类型,预测了中国可能要采购的原油深度加工炼化工艺技术,因此提前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多年保密的大庆油田,没想到会因为公开发表的几张照片被日本人破解。
1964年以后,随着“工业学大庆”的高潮迭起,连篇累牍的宣传报道已经尽人皆知,此时大庆油田的称谓取代了松辽石油会战指挥部。但是保密代号的撤销却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1979年铁路部门率先将萨尔图火车站改称大庆站,同年年底国务院批准撤销“安达市”,成立大庆市人民政府。经历了20年的历程,如雷贯耳的大庆地名才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行的新版地图上。(文/宫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