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村,位于四川省威远县新场区境内。这里海拔700~900米,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连绵的群山脚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铁矿、天然气……。
清末民初,世居在新场周边的“土著人”发现这一带的田间地头时常冒出一股难闻的气体,着火即燃,窜出兰幽幽的火苗,人们就用它烧水、煮食、取暖,并称之为“地火”。
威远的“地火”引起了地质专家的极大兴趣。1931年,地质专家谭锡畴、李春煜到威远实地考察,发展威远穹窿背斜有气苗溢出,推断出威远的群山脚下埋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这一发现引起了当局的注意,1933至34年,四川军务督办刘湘两度邀请丹麦人萨费尔教授到四川罗泉井测绘1:2500地形图,以供开发石油和天然气使用。
在当时的条件和技术下,要找出地层结构复杂的威远“地火”实非易事,但日寇却不能容忍这些勘探举动。1940年7月5日,日军派出22架战机侵袭威远上空,在“红村”西北一两公里处的鸡公岭投下八枚炸弹,想毁掉威远的“炼油厂”,殊不知被它相中误炸的“白灰”房子,却是一位绅士的住宅。这使得威远的“地火”,尚未面世却已蒙难。
尽管如此,1940年7月24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队到曹家坝火井坡钻探,这是首次使用现代技术在威远县境内为找“地火”开钻的第一口井(人们称之为威1井)。钻至1200多米时,只在二叠系阳新统地层中发现微量天然气和卤水,遂于1941年2月20日停钻。
1949年12月,五星红旗插在威远这块古老而偏僻的土地上,人民当家做了主,终于迎来了寻找“地火”的春天。新生的祖国正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建设极需要能源。但帝国主义为了扼杀新生的共和国,对我们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形势逼人,国家加快了油气开发的步伐。
1956年5月22日,威远曹家坝火井坡响起了钻机轰鸣。那是历史性的一钻,随着日益下探的钻头,终于揭示了威远气田乃至四川盆地油气田的地质奥秘,钻出了中国油气开发史上的一个神话,钻出了中国土地上最大的单一气田,哪怕这些结果的出现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但历史不会忘记威基井的功劳。
1958年4月钻至下寒武系,未发现石油和天然气,威基井只好停钻。1959年,四川石油管理局派地质队到威远作1:50000地质细测及重力详查,发现有气藏可能,1961年又作1:50000地震波普查,发现威远有油气结构,遂于1964年复钻威基井。同年9月16日,当Y-3215队钻井队加深钻至井深2859.39米之震旦系顶部时,出现漏气,发生井喷,立即停钻。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震旦系获得工业气流,也是中国首次在最古老的地质结构层发现气藏,测试日产量高达7.8万立方米!次年3月29日,就在同一井场的威7井,又在二叠系阳新统发现新的气藏,显示出威远和四川盆地有良好的天然气开发前景。
1965年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正式拉开了西南三线建设的序幕。而威远震旦系气藏和二叠系阳新统气藏恰在这一时期被发现,立即引起了石油部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层领导的极大关注。
石油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决定在四川搞一次“石油大会战”,石油部副部长张文彬担任会战指挥部指挥长,他带着从其他油田调来的精兵强将于当月入川,决定集中力量在威远构造和川南泸州地区进行勘探和气田开发,力争尽早实现天然气年产能力70亿立方米。为了适应会战需要,四川石油会战指挥部暨四川石油管理局机关5天之内从成都迁往威远县新场工高山坡上的“红村”办公。张文彬带着陈李中、秦文采、黄凯、张忠良等指挥部官员,一直坐镇红村,对基层井队、厂、场实行面对面的领导,亲临生产第一线指挥。
当时来自大庆油田、华北油田的钻井队、作业队、石油院校的师生和解放军转业干部5000余人汇集到红村周围,加上威远参加“石油大会战”的万余人,几十个井位一起上马,遍布威远县的新场、越溪、龙会、镇西四个区和荣县的东昌沟一带,随处都可见到高耸入云的井架,哪里都听得到钻机轰鸣,夜晚灯火通明,山山相映,昼夜都是火热场面。
“会战”过程就是石油职工艰苦创业的过程。会战人员从川南、川东、从省外乘车赶到曹家坝、桐子保、川心店、红村、卡房店,被包一丢,脸上尘垢都来不及清洗,立即就拿起钢钎、二锤、锄头破石头、平场地、搭工棚。钻井队职工一年四季都居住在荒山野岭上,井位一经选定,他们就动手平整井场,搭起简易毡棚,作为办公、生活用房,被包往里一甩,立即投入生产。参战人员克服了在工作中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困难,根据地质专家的资料,确定了井位和矿厂,在威远的新场,越溪,龙会,镇西和荣县等地,几十公里的公路旁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开采油气的基地,钻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巍巍群山中的寂静,石油工人昼夜奋战,工作雷厉风行,人马士气高涨。
随后曹家坝炭黑厂、桐子保天然气化工厂、川心店机修厂、红村指挥部机关、卡房店、脱硫厂也相继动工,在四十华里的公路两旁,到处都是石油建设基地,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大大小小的车辆来往穿梭,整个战区处在一片沸腾中。
条件虽然艰苦,但会战的成果是显赫的。1966年年底,威远构造探明储量达400亿立方米,这次会战找到四川第一个陆上整装大气田——威远气田,并成功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横穿油层的拐弯多底井和第一口水平多底井。
威远气田的发现,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极大关注。自1965年9月至1966年4月,先后有四批在中国政坛上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物相继莅临威远气田视察。
1966年8月,经过各种准备,调集力量,训练技工,筹备材料物资,威远至成都的天然气输气管线,华阳实验段正式动工,夏云昌亲临前线,率领基建指挥部施工。12月30日,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的天然气输气管线威(远)成(都)建成。至1967年1月,新开钻探48个构造,新开钻井125口,完钻86口,获10个气田,进尺32.24万米,井口生产能力达到58.3亿立方米。正当大会战进行的如火如荼,文化大革命风暴袭来,严重地干扰破坏了开气找油工作的进行。
上世纪80年代,威1井等突然关闭,生产数字开始下滑,热闹的红村开始落寞。2000年后,由于水泾超出想象,产能大幅下降,威远气田于2004年初全面停产关闭,这一气田也终究未能“逃脱”淡出的命运。
不过近几年,为有效发掘和利用老气田资源,西南油气田公司一方面积极实施气田二次开发,另一方面根据页岩气在威远地区分布广泛的初步研究结论,在威远县新场镇部署了我国第一口页岩气直井——威201井。威201井的顺利开钻,标志着中国页岩气进入实质性勘探开发阶段。随后,公司在威远气田再部署2口直井和4口水平井。
随着页岩气开发热潮的到来,威远气田将恢复开采,规划在10年内,页岩气年产能达到10亿立方米,建设国内首个页岩气开发实验区。威远气田也将迎来她高速发展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