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识别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与地层特征可以概括为:
①单一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
②相序与相组合变化;
③旋回叠加样式的改变;
④地层几何形态与接触关系。这些特征均反映着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1)岩性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①地层剖面中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
②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
③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转换的位置;
④砂岩、泥岩厚度的旋回性变化等。
(2)测井曲线识别标志:利用取芯井段建立短期旋回及界面的测井响应模型,用以指导区域非取芯井测井曲线的旋回划分。测井曲线对于较长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的分析确定尤为有效。向湖(海)盆方向推进的叠加样式(进积)形成于较长期基准面下降期。此时A/S小于1,即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岩石学方面的性质与下伏旋回相比具可容纳空间减小的特征;向陆推进的叠加样式(退积)形成于较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时期,此时A/S大于1,即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上覆短期旋回的性质与相邻下伏旋回相比,在沉积学、岩石学方面表现出可容纳空间增大的特征;短期旋回加积叠加样式,则出现在较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此时A/S=l,相邻短期旋回形成时可容纳空间变化不大。
(3)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地震反射界面基本是等时的或平行于地层内的时间面,因而可以运用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分析,但受地震信息分辨率的限制,地震反射剖面通常只能用来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用于识别旋回界面的主要地震标志有:
①区域分布的不整合或反映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即常规的地震地层分析标志;
②与中期或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转换位置(最大可容纳空间)相对应的高振幅连续反射界面或一组反射;
③与测井曲线和岩芯观察到的区域相变可对比的地震反射特征(振幅、连续性、频率、地震相等)在区域上发生重大变化;
④与测井曲线和岩芯中可观察到的地层叠加样式可对比的地震反射几何形态的变化(例如由高振幅、水平反射到低振幅S形反射)。
2.12.2地层旋回等时对比技术
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是同一时代地层与界面的对比,不是旋回幅度和岩石类型的对比。在成因层序的对比中,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即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转变位置,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因为转换点为可容纳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少到最小值的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即基准面旋回的二分时间单元的划分界线。转换点在地层记录中某些位置表现为地层不连续面,某些位置则表现为连续的岩石序列。岩石与界面出现的位置和比例,是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的函数。时间一空间图解是对地层剖面进行时间一空间反演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有助于对地质过程(时间十空间)地层响应(岩石十界面)的理解并检验层序对比的可靠性。
2.12.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成油体系的关系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成油体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沉积微相研究可对源岩的展布特征与运移通道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②由砂层对比而导出的砂层连通性分析,可对储集层的储集物性与储层展布特征进行预测;
③精细速度分析可对地层序列中异常压力的分布形态与封存箱的发育情况作出判断,有助于圈闭评价与封堵条件研究;
④高频层序或准层序的划分与对比,可对较小尺度上的生储盖组合分析提供非常有用的资料,由此可推断油气成藏机理一成藏动力学,最终导出高分辨率成油体系单元的确定。
2.12.4利用测井方法识别地层层序
定义每一成因地层层序,就是识别成因地层层序的边界,也就是识别最大洪水面和与其对比的地层界面。根据前人的研究,发现最大洪水面在测井曲线上主要有以下特征:高自然伽玛为富含铀、磷、海绿石的页岩;低自然电位、高电阻、高密度、高声速层,常呈尖峰状是薄层钙质泥页岩或灰岩的反映;低自然电位、低电阻标志层代表比较纯的海、湖相泥岩的产物,其地层位置处于向上变细的测井响应到向上变粗的测井响应的转折点上,反映相对水平面上升达到最大水进期后转为下降的趋势。
测井曲线具有区域上的可对比性。由于现阶段陆上地震资料的频率分布范围在10~8OHz之间,其主频多在30~5OHz之间。缺少高频成分,分辨率较低,用地震资料不能检测小规模的旋回。因此,要划分小规模的旋回(即高频层序划分)只能最大限度地应用地质露头、钻井和测井等资料。而在这些资料中,测井资料以其数量多、连续性好及其本身的量化特点得以广泛应用,成为小规模旋回划分的主要资料来源。
2.12.5测井资料的深度域频谱分析用于层序地层学的高频层序划分
测井资料的深度域频谱分析是指在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研究测井资料的频谱信息特征及其与高频层序的关系,以用于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高频层序划分。由于时间域与深度域的振动信号序列具有同样的形式。
所不同的是,在深度域进行频谱分析,其频率值只具有相对概念,而不具有绝对概念。沉积旋回基本模型的建立并外推与其它测井曲线进行相比,自然伽玛曲线可敏感反映泥质含量变化。
因此采用自然伽玛曲线进行以高频层序划分为目的的频谱分析非常有效。正旋回模型为一个正韵律沉积,从浅到深泥质含量逐渐减少,砂岩含量逐渐增多,反映在自然伽玛值上从浅到探逐渐变小,所代表的沉积旋回是海进体系域(TST);反旋回模型为一反韵律沉积,从浅到深泥质含量逐渐增多,砂岩含量逐渐减少,反映在自然伽玛值上是从浅到深逐渐减小,所代表的沉积旋回为高水位体系域(HST)。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这两个模型来自实际资料,在大的变化趋势上仍包含着多个小规模的变化。高频旋回在层序界面上比较模糊,或在地震剖面上不整合特征不够明显等,因此高频层序的划分主要依靠测井及岩心资料来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
比如,从砂岩到泥岩的沉积旋回反映了一个水体从浅逐渐变深的过程,对应于一次溯泛事件到下一次湖泛事件之间的沉积组合。这种特征在对应的地震剖面上受分辨率的限制使层序界面的特征不明显,并且在地震道的时频分析图上亦不能分辨出与之对应的旋回特征。但从对测井曲线进行深度域频谱分析所得到的频率扫描和滑动窗频谱分析上可明显观察到高频旋回变化的存在并能对高频层序界面进行准确标定。深度域频率扫描是在时间域频谱分析(时颇分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用来准确划分层序界线,识别层序(沉积旋回)类型。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自然伽玛曲线准确,用深度域频率扫描进行层序划分也是准确的;针对不同规模的层序分析和详细程度,可调整滤波器的基本频率范围和步长。测井曲线的深度域频谱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傅里叶变换基础上的一种检测沉积旋回及其沉积特征的有效手段,它们的应用使沉积旋回类型的判定和划分从定性达到定量和半定量的水平,甚至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沉积层序的自动划分;同时,将测井资料的深度域频谱分析方法用于层序地层学研究大大提高了小规模旋回的识别精度。
2.12.6用伽玛能谱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层序划分
根据Davies等在爱尔兰的研究,使用伽玛能谱识别层序地层关键界面和体系域,可以保证更大的精度和把握。其方法为:
①最大洪泛面可通过它们的相关的铀峰(大于6百万。)和低仕/钾值(小于2.5)加以鉴别;
②剥蚀不整合和下切谷充填有低伽玛总数和高而易变的仕/钾值(大于6)特征;
③河道间的层序边缘可以便用低钾率(小于0。4挑)和异常高的钍/钾值(大于17)的能谱特征加以鉴别。
2.2以层序为边界的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的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是岩性一地层圈闭识别、优选与评价的主要手段
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是指从不同的地震参数角度对同一个地质目标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评价的方法。]。其中包括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1)地震相分析技术:地震相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窗内的地震波形进行分类的处理技术。目前主要包括3种地震相分类技术:单纯的地震波形地震相分类(简单的地震相分类,缺乏地质含义);测井标定下的地震相分类(测井标定赋予每类地震相地质含义);多属性叠合地震相分类(验证所赋予的地质含义)。这种技术是一个逐步深入细化的分类过程,使每一种类的地震相含义通过测井标定和属性含义的分析逐步明确。同时。通过与已知油气层所属地震相类型的对比,可以优选有利地震相类型,快速逼近有利勘探目标。以层序为边界、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的小时窗地震相分类和分频地震相分析是今后地震相分类发展的趋势。
(2)常规储层预测和非常规储层预测技术:常规储层预测技术目前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加强非常规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是目前和今后储层预测的发展趋势。非常规储层预测主要包括:地震振幅与储层厚度的关系研究进行储层厚度预测;频谱分解技术、波形分类技术、地震相干技术、波形分析技术等预测储层分布范围;道积分、子波反摺积等综合预测砂体分布范围等。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3)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属性分析一方面可以验证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初步预测目标的含油气性。地震属性提取、优选、交汇相地震属性地质含义的标定是地震属性应用的关键。
(4)含油气检测技术:通过已知含油气层敏感地震参数的选择。利用地震信息分解原理是地震资料直接进行烃类检测的有效方法。
(5)流体势分析技术:了解岩性圈闭在流体势场中的位置,判断岩性圈闭与流体运移轨迹之间的关系,确定岩性圈闭是否处于流体运移的优势路径或者是否处于流体运移的优势指向区,以此来判断岩性圈闭接受运移流体的可能性,从定性的角度来判断岩性圈闭威藏的可能性。为岩性圈闭勘探提供辅助评价依据。
(6)三维可视化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了解地下地质体在空间的分布位置和范围,协助确定钻井位置和钻井轨迹。目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建成了虚拟现实系统,但由于虚拟现实系统设备庞大、价格昂贵且处于固定位置。所以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动态可视化是近期三维可视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上述技术参数的提取与分析均与地震时窗的关系密切。所以以层序为边界、在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是提取上述参数时窗设置的关键。在纯波地震资料基础上的三维自动解释是地震参数提取的原则。
3.结论
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具备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地质背景,拥有丰富的剩余资源量保证。前一时期已进行了良好的资料积累,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勘探技术支持。从勘探历程来看,中国陆上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目前已经进入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阶段。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的横向变化和纵向演化分析是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以层序为边界,在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的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是岩性层圈闭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的主要手段。地震方法储集层预测和目标含油气性评价构成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两项核心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技术。
其方法为:
①最大洪泛面可通过它们的相关的铀峰(大于6百万。)和低仕/钾值(小于2.5)加以鉴别;
②剥蚀不整合和下切谷充填有低伽玛总数和高而易变的仕/钾值(大于6)特征;
③河道间的层序边缘可以便用低钾率(小于0。4挑)和异常高的钍/钾值(大于17)的能谱特征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