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近日通过研究发现,微球粒在各种地层中的赋存对于地层对比和地史事件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判断和研究不同的地质事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
地质记录中的微球粒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宇宙尘、地外物体撞击成因微球粒、火山成因微球粒、生物成因微球粒、沉积作用微球粒和现代微球形飞灰等。以往的众多研究表明,在华南多个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微球粒,这些微球粒的存在被用来解释为天体撞击或火山喷发的直接或间接证据之一。然而,各地区各剖面的微球粒不论是化学成分,还是微球粒的形态特征等都有明显不同,各个剖面微球粒的化学或物理特征也都没有相关性,即使是对同一剖面的研究,不同研究学者也会得出差别较大的研究结果。这种情况可能不仅仅是微球粒本身区域分布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员张华等通过对华南、新疆和西藏等地多条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进行详细的微球粒研究工作,对其中的微球粒取得了新的认识。从华南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中微球粒的特征和化学成分来看,至今没有发现撞击成因的微球粒,或者与宇宙尘特征接近的微球粒以及其它撞击成因的矿物。华南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中微球粒区域分布极不均匀,成因多种多样,以往报道的部分微球粒可能是现代飞灰,该研究不支持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发生大规模撞击事件的说法。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Lithos》上。研究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化石)
煤山地层中的微球粒。
湖北黄石土壤中的微球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