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的咽喉部位、渤海湾畔有一片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是京津冀的海上门户,港口船舶川流不息,高高的塔吊不停装卸集装箱;这里河流湖泊众多,湿地里芦花摇曳,水鸟体态婀娜,它们时而嬉戏鸣叫,时而展翅翱翔,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里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产油盆地,原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40%。这里是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轮廓呈菱形,主体是一个叠置于华北地台之上的大型新生代断陷盆地。
29亿年前,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华北地区受到强烈挤压,形成了坚硬花岗岩组成的古老陆壳雏形。后来又经过地壳不断运动,华北地区的刚性地壳逐渐形成。到18亿年前,华北陆块进一步固结,形成了渤海湾盆地由变质岩和火成岩组成的古老结晶基底。
在18亿年至14亿年前的中、新元古代,华北地区进入裂陷期, 地层发生开裂和断陷,先后形成了4 个裂陷槽。这个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形成了长城系由陆相到海相的沉积物。14亿年前,气候变得炎热湿润。地壳仍在缓慢下降,有利于碳酸盐岩的大量沉积和菌藻类生物的生长。10.5亿年前开始,地壳下降速率渐缓,出现河流沉积。元古代末期,地壳上升,陆地遭受剥蚀。
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古生代,华北地台进一步稳定发育。寒武纪至奥陶纪这段时间,地表是广阔的浅海,海相生物繁盛,厚达1000至1500米的碳酸盐岩开始沉积。后来,华北地台整体抬升,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石炭纪时,华北地台又整体下沉,海陆交互沉积,晚石炭纪是华北地区最好的成煤期。
二叠纪后期,地壳运动使得华北地台再次上升,全区为高峻地区,形成了许多大型背斜构造,而在一些山间盆地沉积了火山岩和碎屑岩。中生代的侏罗纪末期,火山活动强烈,盆地的雏形开始形成。
新生代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成盆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碰撞,古近纪开始,盆地边缘和内部产生强烈的差异升降活动,垂直落差大,从而产生了断裂并形成了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盆地内有冀中、黄骅、济阳等6个成油坳陷,分别形成了6个不同的油气区,每个坳陷内部还有次一级的生油凹陷和凸起。仅在济阳坳陷,就有4个凹陷6个凸起。同时,坳陷与隆起,凹陷和凸起常有大断裂分隔,且数量众多。
这个时期,还发生了大面积湖侵,随着气候反复转变,湖盆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古近纪时期,孔店组、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等多套、重要的生油层系形成。两百万年以后,沉积了厚约500米的砂黏土层。
至此,在经历了复杂而又精彩的演化过程后,时间老人手中的魔方终于停止转动,美丽富饶的华北平原和渤海呈现在我们眼前。 (杨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