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
沿着逶迤绵延的松花江一路西行,在松嫩平原的南端,丰沛的水脉哺育出一座年轻的城市——松原。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夫余、渤海国曾在这里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上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曾设想在松嫩两江交汇处建一座称之为“东镇”的中枢城,即今日的松原。
如今,这座小城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吉林油田坐落境内。由于石油、天然气、页岩油、光伏、秸杆等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松原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市和全国唯一的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城市。
看新变化
滔滔松水之畔,茫茫草原腹地,油城,是松原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别称之一。从吉林油田组建之初,到松原市的成立,油经济都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一支生力军。2005年以来,吉林油田上缴利税始终位于吉林省各大企业前列。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松原这座吉林油田依托的城市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扎紧腰带到顿顿荤素搭配
1961年,吉林油田前身扶余油化厂成立,那时的吉林油田一穷二白,钻工们的口粮是一个月不足40斤的玉米面,腰带已经系到最后一个眼了,他们仍喊着“扎紧腰带干革命”的口号。1964年,扶余油化厂给钻井队员鼓劲:哪只钻井队能在最短时间内3开3完3口井,就奖励给哪个队饺子吃。老钻工曹长信和他的弟兄们铆足了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钻井任务。领奖时,饺子煮了一锅又一锅,曹长信等人吃了一碗又一碗,解馋又光荣。不久,曹长信又带领钻工创下了钻进1005米的纪录,当时的扶余油化厂,同类钻机只能打到500米深。饺子是奖励不起了,吉林石油管理局就为这支铁军闷了几锅带肉的大米饭,大伙也是吃得喷喷香。
风雨如磐几十年,苦难的日子早已成为忆苦思甜的念想。现如今,基层员工食堂顿顿有肉有青菜,更有时令性水果蔬菜供应。每逢年节,食堂都有相应吃食准备,在前线施工不能赶回吃饭的员工们,各单位也会组织慰问。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鸡蛋、中秋节的月饼都少不了。油城百姓的饮食水平也大幅提升,天刚擦黑,街边各种饭店的灯光就闪烁起来,川菜、湘菜、吉菜,火锅、中餐、烤肉一应俱全,总有一款合乎口味。居民刘大妈说:以前都是过年了才吃饺子吃猪肉炖粉条,现在是想吃就吃,而且是想在家吃就在家吃,不爱做饭就下馆子。
从地窨子到高楼大厦
聊起会战时期的困难,老员工宗焕荣滔滔不绝。他说:“1970年的吉林油田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地窨子。地窨子露出地面不到1米高的部分,是用碎砖头、泥土和破旧窗框搭成的,房顶用油毡纸铺成并用碎砖头压住。室内是用木方子钉的床架,搭成大通铺,上面铺上草垫子,再铺上炕席,除此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时候最怕下雨,一下雨,水就哗哗地往地窨子里灌,挡也挡不住,地面也被泡成了烂泥塘。后来日子好起来了,油田为员工们盖起了楼房。”
宗焕荣说,要看松原市的发展,看建的楼房就知道了,都是吉林油田做的贡献。20年前,油田只有8栋住宅楼房,叫作老八栋,还都是2层3层的,现在都已经拆除重建了。如今的松原市,到处高楼林立,街道整齐宽阔。吉林油田还投资建设了历年来最大的安居工程——滨江嘉园,旨在实现居住在边远矿区的石油人回迁市区的夙愿。滨江嘉园位于松原市松花江南岸,吉林油田将把这里建设成为集商务、餐饮、娱乐、旅游、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这里也将成为未来松原市城区东扩后的城市中心区域。
从无处可去到顺畅出行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到哪都好使。”宗焕荣说,“以前的扶余县城,到哪都不方便。由于路不好,坐个长途车慢不说,一路还颠得厉害,那叫一个遭罪。现在,路修好了,景也美了。”吉林油田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公共设施建设,让油城百姓有所为、有所乐。
位于松花江南的镜湖公园所在地原来是个臭水沟,附近居民说“水臭得连蛤蟆都没有。”几年前,吉林油田投资1亿余元,将其改造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小花园。还有锦江广场改造工程、矿区绿化工程、亮化工程等无不为居民们打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老区调整改造工程中,就读于实验中学和供应小学的数千名高、初中和小学生们受益匪浅,因为源江西路实施了全面改造新建,一条过去坎坷不平的道路变得平整一新,而且改变了过去因为道路狭窄而出现车辆挤占道路现象,保证了交通安全。
为了呵护一方圣水查干湖,吉林油田将29口高产井全部迁出缓冲区。如今,油城百姓夏可观湖畔风光,冬可赏冰湖腾鱼。出行的火车四通八达,查干湖机场新航线开通,更有很多百姓家养起了私家车。大家可选择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眼界也越来越开阔。(记者 王珊珊)
忆老油田
人背肩扛精神永不忘
1966年5月,根据省委关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指示,油化厂决定建立工农新村,于是新村会战打响了。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当时建房会战需要500立方米木材,供应科即刻组织人力采购,从长春运回檩材和椽材,又组织人力人背肩扛送到工地的各个建房点。木材需要现场加工,怎么办?土法上马,在工地附近搭起临时加工棚安装小圆锯,保证了会战所需成材的加工。工程需要脚手杆和跳板,供应科马上组织近百名职工硬是把一根根脚手杆和一块块跳板扛到工地。那种群情激昂、不畏艰难、说干就干的场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新村会战征尘未洗,跨江管线会战又鸣起号角。1966年8月,吉林油田也是全国的第一条3.7公里空中跨江输油管线工程在松花江上展开了。这项历史性工程,从8月份设计到11月全部竣工,整个工期只有3个月。工程之急,材料之缺,工期之短,给供应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
当时,供应科主要领导魏凤石同志在身患肺结核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工作,组织运筹。供应科驻前线负责人陈有同志身在一线,日夜奔忙,将物资供应人员兵分两路,一路派去上海,一路派去沈阳。8月份,工程急需一种螺帽,供应科陈有、魏井林、李永生等同志马上奔赴沈阳采购,为抓紧时间,从沈阳到长春,再由长春用汽车运到工地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是靠人背肩扛装卸车。螺帽每件都在50公斤以上,连轴转的旅途生活和装卸车的劳累,让他们精疲力尽,可没有一个叫苦的。每个同志都一个心思,那就是千方百计保住工程和物资,不拖工程的后腿。
工程进入后期,急需各种规格的钢丝绳卡子数千个,为了不误工期,魏井林、盛兴杰、朴连成、侯柏祥组织人员从长春、上海往回抢运。从上海采购那部分用飞机发到长春机场,大家再背的背、扛的扛带上火车。上下火车都靠人背,每个人负重近50公斤,到火车站后赶上没有车,就干脆一直背到工地。俗话说“远道没轻载”,身负50公斤重的压力,他们硬是咬着牙走了10多里路,最终把钢丝绳卡子分别送到从北岸至南岸的8个施工点上。
记得那年11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北油库加热炉急需200块耐火砖。奉前线指挥的命令,我和徐泉礼、赵玉坤、张喜成等同志在没有汽车的情况下,用自行车一趟趟地把200块砖运到工地。天渐渐黑了,人也跑乏了,但劳累过后却是快慰,那种感觉在很多年后回想起来,还是非常兴奋。在当时,不论是计划员、分配员还是材料员,工作起来没有界线,只要前线急需物资,都一齐上。工作不计分内分外,不分黑天白天,24小时保供应已成法定准则。当时既没有什么夜餐,也没有什么加班费,也没有谁想这些,想的只有工作。甘愿吃苦、乐于奉献是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讲述 周永涛 整理 王珊珊)
石油战线一面旗
1968年,我在扶余油矿钻井大队当主要领导。当时,580多人中仅有十几名女同志。1969年年末,马淑琴、国荣等27名女青年被分配到钻井队,她们的到来为钻井生产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使我产生了成立女子钻井队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拿到班子会上讨论,得到了班子成员的赞同,也得到了上级的批准。消息一传开,20几名女青年积极报名。1970年3月23日,第一支女子钻井队在吉林油田七○大会战的前夜成立了。
1970年4月5日,女子钻井队的第一口井开钻了。我和一些“老钻井”们都到了现场,见女钻工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个个精神抖擞。司钻手握刹把,眼盯着方钻杆认真操作,加单根、拉头绳、起下钻,又稳当又利索,真带劲!第一口井首战告捷,只用4天就完钻了,真是为中国妇女争了气,于是女钻工们就把这口井称作“争气井”。同年7月,她们仅用了19个小时打出一口“三一井”(一天用一个钻头打井1000米)。
建队第一年,女子钻井队用9个月的时间打井35口,第二年下半年增加一部钻机,全年打井61口,1972年打井106口。她们一步一个台阶,在直到1976年的7年时间里,在钻井指挥部的20多部同类钻机中,女子钻井队不但钻井数量最多,而且质量好、消耗低,年年被钻井指挥部和油田评为先进集体。
在我看来,女子钻井队的贡献还不仅是打了那么多优质井,更重要的是女钻工们的革命精神。女钻工们不怕苦、不怕累,在最艰苦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着全体会战青年。男钻井队和女钻井队掀起了比、学、赶、帮的热潮。在女子钻井队的影响下,钻井指挥部又成立了女子测井队、女子试油队。七○油田中的其他二级单位也都先后成立起以妇女为主体的生产集体。女青年们都战斗在会战第一线,她们以战斗在最艰苦的工作岗位上而感到自豪。油田的各级领导也不再为如何安排女青年的工作岗位而犯难。甚至有许多女青年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
女子钻井队是钻井战线上的先锋,也是石油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会战中,省内各地及全国石油系统经常来女队参观学习。女子钻井队的同志曾多次在油田、在吉林省、在石油部召开的会议上做汇报。记得1976年我带队去胜利油田参加全国钻井队队长会议,女子钻井队代表芦宏伟在会上做完汇报,石油部部长站起来带头鼓掌叫好。一时间《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文艺》《吉林文艺》等许多报刊都相继刊登她们的事迹文章。1973年,队长国荣参加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1977年,副队长侯小维参加了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她们是女子钻井队的代表、是七○油田的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代表。女子钻井队是钻井指挥部的骄傲与自豪,也是七○油田的骄傲与自豪。(讲述 曹长信 整理 王珊珊)
玩转松原
查干湖
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的查干湖,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蓄水量7亿立方米,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目前,查干湖已经获得了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等多张国家级名片。
查干湖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冬季,银装素裹的查干湖像一块硕大的碧玉镶嵌在飞雪茫茫的北国,冰面上一串串冬捕的爬犁往来穿梭,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驱散了严冬的寒冷,沉甸甸的大网拉出了鳞光耀眼的鲜鱼,勾画出冬日查干湖的壮观景象。每天天不亮,朴实勤劳的查干淖尔渔夫就戴着狗皮帽子,穿着羊皮袄,赶着马爬犁,带着原始的冬网捕捞工具赶往大湖深处,在蒙蒙的夜色里选址、凿冰、布网。晨曦中,坚冰的脆裂声、渔工的号子声、马匹的嘶叫声,绞盘的吱扭声此起彼伏。渔夫们转眼间已凿出了几百个冰洞,千米巨网已如蛟龙般潜入冰下,又从几百米外的出网口被缓缓拉出冰面,万尾鲜鱼随之而出,瞬间就在冰面上堆积成一座座“鱼山”。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观赏到神秘壮观的查干湖冬捕,从2002年开始,每年12月底,查干湖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
2006年,“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旅游节”和“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分别被中国节庆产业年会评选为“中国十大民俗类节庆”和“中国十大自然生态类节庆”。2008年,查干湖冬捕被列为中华100大美景奇观。2009年7月13日“查干湖冬捕”景观入选“吉林八景”。
三江口
三江口湿地保护区距市区40公里,占地3000万平方米,是松原市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此处是松原通向哈尔滨的主要航道,因嫩江、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在此处形成三条水脉,水质差异,形成不同颜色的水流,景象非常壮观,所以称三江口。这里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各种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近百种,有名的有芦苇、蒲草、菱角、鸡头米、水莲、羊碱草、黄花菜等。鸟类、水禽、鱼类近200余种,其中有鹤、鹳、雁、鸭、鹰、黄鹂、布谷鸟等,鱼类有著名的“三花五螺”、鲤鱼、鲫鱼、鲢鱼、草鱼等。已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规划设计,计划修建观鸟台、观鸟栈道、观鸟塔、中心广场、宾馆等项目。
买转松原
鱼皮画
用鳙鱼皮、鲤鱼皮、草鱼皮等天然材质,结合现代工艺,经过13道工序鞣质成革,再由工艺师传统手工精制而成。野生鱼皮革具有天然的精美鳞纹,是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景区的特产。
芦苇画
芦苇画是以芦苇的叶、杆、花穗为原料,经艺人剪、烫、贴、润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创作而成,由于采用了特殊处理工艺,故可长期保存。芦苇画色泽淡雅朴素,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是纯天然、纯绿色、纯手工制品。
(图片提供/周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