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油城:盘锦

   2019-03-12 石油设备网Yuanyou8490
核心提示: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 盘锦市气候宜人,水土肥沃,景色优美,有东北 鱼米之乡 和 湿地之都 的美誉。 盘锦市缘油而建、因油而兴,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工业基地,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我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 辽河油田便坐落于此。石油人在这里艰苦创业、辛勤奉献,为盘锦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昔日的盐碱地、芦苇塘已建成为一座美丽富庶的石油城。 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红色海滩宛如红色地毯覆盖于渤海之滨。一条条清澈的小溪、一片片绿色的苇海,与远方人工岛上一台台橘黄色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

  盘锦市气候宜人,水土肥沃,景色优美,有东北“鱼米之乡”和“湿地之都”的美誉。

  盘锦市缘油而建、因油而兴,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工业基地,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我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便坐落于此。石油人在这里艰苦创业、辛勤奉献,为盘锦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昔日的盐碱地、芦苇塘已建成为一座美丽富庶的石油城。

  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红色海滩宛如红色地毯覆盖于渤海之滨。一条条清澈的小溪、一片片绿色的苇海,与远方人工岛上一台台橘黄色抽油机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无与伦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每到秋高气爽、蟹肥稻香的时节,盘锦红海滩风景区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驻足观赏。市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游客们在观赏优美风景、品尝肥美河蟹之余,更对盘锦无处不在的石油景观啧啧称奇。

  “马路旁边就有抽油机!”“这家大商场的名字叫‘油一城’”……所到之处,无不述说着这座城市与石油的不解之缘。

  盘锦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我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便坐落于此。其实早在盘锦建市前,辽河油田就已经存在了。油田人在这里辛勤工作,为盘锦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盘锦也成为家喻户晓、名副其实的石油城。

  1967年3月,一支近600人组成的先遣队从大庆开赴下辽河,成为辽河油田开发建设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火种播撒到辽河大地。

  1978年改革开放为辽河盆地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拉开了辽河创新驱动、科技兴油的序幕。1984年,随着盘锦市的建立,油田和地方也走上了比翼齐飞、双核驱动的道路。

  盘锦市气候宜人,水土肥沃,大米、河蟹远近闻名,素有东北“鱼米之乡”的美誉。同时,盘锦位于渤海入海口、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北通沈阳,南连山海关,地处咽喉之地,水陆交通发达。辽河油田作为千万吨级大油田,为盘锦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改革开放40年中,油田与地方的发展越来越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有了盘锦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辽河油田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了茨榆坨、曙光、冷家等多个油区,连续32年实现千万吨稳产,累计生产原油近5亿吨、天然气近1000亿立方米,成为令人瞩目的大油田。

  辽河会战初期,道路稀少,泥泞难行,拉运会战物资费时费力。现在,兴隆台区建起了中华路、辽河路、泰山路等百条宽广车道,石油大街、兴隆台大街贯穿东西,向海大道直通南北,路路相通,十分便捷。同时,盘锦还建起了高速公路、疏港铁路,普客、动车通达全国。

  盘锦市文化氛围浓郁,辽河美术馆、广厦艺术街、锦祥小吃一条街等丰富了油城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当夜幕降临,位于市中心的世纪广场总是热闹非凡,老年人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年轻人则在一处空场地玩着滑板、轮滑,还有步伐矫健、围着广场绕圈的“暴走团”,让人们在这个城市生活感到满足与幸福。(本报记者 杨碧泓)

  不一样的盘锦

  盘锦是“石化新城”。盘锦缘油而建、因油而兴,是我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辽河油田在勘探开发近50年的历史进程中,累计生产原油近5亿吨、天然气近1000亿立方米,其中1995年达到产量巅峰,目前为止已实现油气当量千万吨稳产33年。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动了石化产业的崛起。盘锦成为辽宁两大石化基地之一,在石化及精细化工方面建成全省第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油气钻采装备、天然气装备、自升式钻井平台等装备制造业取得重要进展。

  盘锦是“鱼米之乡”。全市年产优质水稻近100万吨,盘锦大米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盘锦拥有118公里海岸线、930万亩沿海滩涂,水产品年产量达到33万吨。其中,河蟹年产量6.5万吨,“大辽蟹”享誉海内外,盘锦是全国最大的中华绒鳌蟹人工繁育养殖集散基地,是“中国北方河蟹之乡”“中国河蟹第一市”。

  盘锦还是辽宁省著名的文蛤出口基地,正在建设“全国泥鳅鱼产业发展第一市”。

  盘锦是“湿地之都”。总面积8万公顷的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位居全国十大魅力湿地之首,丹顶鹤、黑嘴鸥等26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繁殖,因而盘锦又有“鹤乡”和“黑嘴鸥之乡”的美誉。全市苇田收割面积5.56万公顷,年产芦苇50万吨左右。以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为主的红海滩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辽宁省优秀旅游景区。古镇田庄台是中日甲午陆战最后一仗的战场,已经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洼县东风镇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和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祖居地。双台子区的“辽河碑林”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不断代碑林。

  会战下辽河

  讲述人 原辽河油田女子钻井队队长 何杏军

  1970年3月,刚参加工作只有几个月的我,随同3241钻井队从大港641厂转战到辽河会战。那时我所在的3241队在河北安次县刚刚完成葛一井钻探任务,就与673厂的32145队接受了一项特殊使命:要在10天内搬迁设备并安装到位,人员到位,确保3月22日,即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鞍钢宪法》发表十周年之际准时开钻。

  为确保准时开工,工作必须分秒必争。在接到辽河会战任务后,3241队正在河北滦县打井,时间紧、任务急,全队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连续苦干三天三夜,把钻机拆卸装车,星夜启程奔赴辽河。下车后不问吃、不问住,立刻找井位、刨冰层、打基础,连夜奋战,卸了129台车的设备器材,日夜安装。

  初到下辽河,人生地不熟,天气也格外冷,到处是望不到边的盐碱地、荒草甸和芦苇塘,老百姓很少见,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水泡子里的水,住的是风一吹就透的铁皮房。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怀着一腔热血,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发扬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仅用9天时间就达到了大型钻机长途搬迁安装开钻的水平。

  1970年3月22日,兴4井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辽河会战筹备小组在这里召开了“纪念鞍钢宪法诞生十周年暨加速下辽河石油勘探誓师大会”,来自各油田参加会战的21支钻井队,10支作业队及采油、油建等相关生产单位参加了誓师大会,3241队和32145队在鸣炮声中同时开钻,拉开了辽河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1973年10月13日,我参加工作4周年。那天队里正在做前四井的开钻准备工作。风特别大,天气特别冷,土飞得满身满脸全是。大家一边淌眼泪,一边擦眼睛,一边坚持工作。钻工牛二起看到配泥浆的管线掉到泥浆池里去了,他毫不犹豫,脱了衣服跳进齐胸深的泥浆池里就把管线捞上来了,上来之后整个人冻得直打哆嗦。他的行动让我仿佛看到了活着的铁人。铁人精神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忘不了队友用激情浪漫的诗句抒发我们的豪情壮志:“风把井架当琴拉,雨把钻台当鼓敲,石油工人仰天笑,这点风雨算个啥!”我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苦着、累着、干着,苦中有乐,累也心甜。

  经历40多年沧桑巨变,过去的盐碱地、芦苇塘已建成美丽富庶的石油城。辽河油田40多年的巨大变迁,凝结着几代石油人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杨碧泓整理)

  攻克稠油关

  《辽河油田四十年》收录整理

  1975年10月,32372钻井队在盘山县高升镇东莲花泡北约1.5公里处钻探高3井时发现莲花油层,从此发现了世界罕见的距地面1600米的深层稠油油田——高升油田。

  经历一年多的勘探开发论证,揭开了高升油田的面纱,基本探明了高升油田的含油面积和储量。它是一个储量丰度很高、近亿吨的稠油油田,这对于找油人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牵到了一条“大油龙”,忧的是稠油在“龙盘底下”迟迟不肯露出地面。

  稠油也称重油,其特点是沥青与胶质含量高,原油黏度高。由于黏度高、流动性差,在油田开发上是难以动用储量。当时有一句顺口溜:稠油稠油,有油不流,油稠人更愁。

  1978年元旦刚过,石油化工部副部长李国才、辽河石油勘探局总地质师王涛等老石油人带着行李在油井旁安营扎寨,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现场指挥,在高升开始稠油蒸汽吞吐试验。

  深层稠油到底能不能开采出来,大家心里都没底。经过几天几夜的研究论证,技术人员最终决定采用简易直流锅炉(时称李国才锅炉),对高3区4口油井进行蒸汽吞吐试验。

  前3口油井试验并不顺利。进行到第4口井3-6-8井时,炉体似乎被烧到了极限,开始不停地颤动。突然,油井的采油树动了,膨胀的油管把井口抬高1米多。油井出油了!技术人员欢呼起来。这口井共注汽980吨,自喷58天,产油780吨。

  在辽河油田当时已探明的稠油储量中,超稠油占1/3,有3亿多吨的超稠油储量未曾动用。辽河油田要实现原油产量上台阶,寻求经济效益增长,开发稠油势在必行。1994年12月6日,辽河石油勘探局决定成立特种油试采开发公司,目的就是开发辽河油田的超稠油,探索特种油藏开采新工艺新技术,为辽河油田超稠油等特种油藏的开发开辟新途径。

  1996年5月30日,辽河油田第一口成对水平井杜84平1井在曙一区84块开钻。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八五”科研攻关项目“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陆上第一口成对超稠油水平井。辽河油田的科研人员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SAGD技术从实验室到规模实施,不仅突破了国外专家关于SAGD应用不能超过500米的禁区,还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深层超稠油油藏的工艺技术,而且获得了25项国家专利,为中国石油超稠油开发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杨碧泓整理)

  现代石油城

  讲述人 辽河油田退休职工 罗开楫

  “盘锦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变,变大了、变宽了、变富了、变好了……”86岁的辽河油田退休老职工罗开楫谈起这些年盘锦市的发展,许多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盘锦生活了40多年的他,对这座城市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他说,刚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从未开发的沼泽地,农舍零落,人烟稀少,道路泥泞,荆棘丛生。当地人大部分以从事水稻种植、捕捞河蟹等农业生产为主,生产资料、生活必需品等物资极其匮乏,更不用提工厂、楼房、广场等现代化的建筑设施。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辽河油田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当时的盘锦地区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的春风吹响了油田增储上产、科技兴油的冲锋号,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1984年,盘锦市的建立,无异于一剂强心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刚参加辽河会战时,住的是‘干打垒’,走的是‘泥浆路’,能住在板房或者平房里,在那时候简直是一种奢望。”谈起刚来盘锦时的艰辛,罗开楫记忆犹新。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建设,盘锦市已是高楼林立,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过去盘锦只有少数的几个小卖店,从合作社、供销社里除了能买到日常生活用品外,有些物资商品还得到沈阳、锦州、营口等城市去买,很不方便。这些年,市区里陆续建起了各种大商场,超市、柜台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油田的社区环境设施也越发完善优美,有的社区还专门建造休闲广场,供人们散步休息。

  近年来,盘锦市大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可持续创新型产业。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盘锦市抓住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的机遇,转身向海,提出了建设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的宏伟蓝图。从盘锦辽东湾经济开发区到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从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到打造东北最大的原创书画交易市场的广厦艺术街,在推动资源城市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居民的业余艺术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满足。

  “别看我现在退休了,但我还担任盘锦市体育舞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有时候还参加话剧和歌唱队呢。”罗开楫乐呵呵地说,“现在大家生活越来越好,咱也得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杨碧泓整理)

图片:陈允长

  今与昔的石油大街。  美丽的红海滩。  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20750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