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如果能穿上一件“的确良”,就意味着站在了时尚前沿。这种曾风靡全国的衣服面料叫涤纶,“的确良”这一叫法来自粤语。
“禁拉又禁拽,禁洗又禁晒”还不会留褶子的“的确良”,在棉布风行多年且需要布票购买的新中国刚一出现,就成了着衣的最高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薄弱,生产的发展赶不上几亿人生活改善的需求。那时大家穿的衣服裤子都是棉布做的,而有限的土地顾得了吃(种粮食),就顾不了穿(种棉花),纺织品异常紧缺。怎么解决百姓穿衣问题?根本办法就要靠化学纤维。
1972年,中国的化学纤维产量只有13.7万吨,仅占当年国内纺织原料的5.5%。直到上世纪70年代,国家决心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并把当时引进的4套化工化纤设备中化纤种类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套放在辽宁省辽阳市,辽阳石化由此诞生。
1979年1月,辽阳石化生产的第一批纤维原料织成涤棉细布,宣告国产“的确良”诞生。4套化工化纤设备的引进加上改革开放大环境的推动,中国化纤工业驶上发展快车道。到2003年,全国化学纤维产量达到1161万吨,占全世界化纤产量的三分之一,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从“衣被甚少”到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中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产量比上世纪60年代末增长了30多倍,纺织品生产已经能够满足百姓需要。1981年11月、1983年1月,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曾经价格高昂的“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
1983年12月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通行了30年的布票退出历史舞台。随后,“的确良”逐渐没落,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刘爽)
辽阳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前期,辽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1979年1月,国产第一块“的确良”原料在辽阳石化诞生,让辽阳这座古城再次备受瞩目。
在那个工农业基础薄弱的年代,在吃穿都成问题的困难时期,国产“的确良”的出现,解决了中国百姓的穿衣问题,更让辽阳驶上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现代化工业城市。
如今,屹立在太子河畔、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辽金古塔,与距其东南8公里的藏宝山脚下的银色炼塔遥遥相望。让我们走进辽阳,一同倾听“的确良”的故事。
“大项”落户咱辽阳
(讲述:孙洪品 原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筹建处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主任)
我是1972年建厂时来到辽阳石化工作的,亲身经历了毛主席圈定的这个大项目的筹建。
1972年,历经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千疮百孔,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能理解什么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但在那个穿衣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家家户户就是这么过来的。
为了解决粮棉争地,以及人民群众穿衣、吃饭和就业困难日益突出的矛盾,毛主席针对我国当时工业尚不能生产化纤原料的实际情况,做出“我们搞不了的就引进一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搞”的指示。在周总理的督办下,1972年2月5日,《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经过层层审定报送周总理,总理批示呈送给主席,主席很快圈定。之后,国家引进4套化工化纤设备,除辽化外,还有上海化纤、天津化纤、四川维尼纶。辽阳石化是四大引进项目中化纤种类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这是我国第一次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设备,掀开了我国通过引进技术设备推进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潮。
决定引进项目后,厂址选在哪里,是首要问题,各省都在积极争取。当时,辽宁的情况尤其困难,重工业多、土地稀少、农业落后,人均6尺布、14公斤粮、3两油,迫切需要调整轻重工业比重,解决吃穿问题。党中央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将最大一套项目建在辽宁。辽宁省经过专项考察和调研及多次论证,最终决定将化纤项目建在辽阳。辽阳的百姓得知国家化纤大项目建在辽阳,高兴极了,都亲切地称化纤大项目为“大项”。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辽阳人民挂在嘴边最多的一个词。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化纤“大项”最终落户辽阳,确定厂名为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成立筹建处,筹建工作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筹建辽化,第一个问题是引进项目谈判。辽化总厂筹建处也组成谈判组,由我任筹建处主任兼组长,并于1972年下半年带领谈判组赴北京,与纺织部有关人员汇合。不久,辽化谈判组赴法国参加进口设备谈判。我们初次走出国门,没有与西方国家谈判的经验,谈判非常艰难,谈谈停停,陆续谈了一年多,历经130余次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谈判结束后,辽宁省委立即组织各方精锐力量参加辽化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会战大军云集辽化,开启波澜壮阔的创业征程。建设者们以“毛主席圈定我施工,建设辽化多光荣”和“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的创业精神,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从1974年4月打响以“三通一平”为中心的第一战役,到1979年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的确良”纤维原料,再到1981年9月试车成功,历时7年4个月,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化纤基地。
1979年1月,辽化生产的第一批纤维原料织成涤棉细布,宣告国产“的确良”正式诞生。我们每年生产的化纤原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产量。1983年,中国正式宣布取消布票,穿衣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曹百禹 杨天青 采访)
开车十姐妹
(讲述:郭焕萍 原辽化纤维一厂操作工)
我是1975到辽阳石化工作的,建厂那段岁月,特别是我们开车十姐妹参加纤维厂开车的经历,至今难忘。
1975年10月,我从大连金州被招工到辽化纤维厂,在涤纶前纺车间当上一名卷绕工。当时,辽化正处在施工建设阶段,我们分别被派到金州纺织厂、湖南岳阳化工总厂、上海化纤五厂、上海化纤十厂培训,一直到1976年以后,才回到辽化做开车生产准备。
1978年10月,随着辽化装置陆续竣工,纤维厂涤纶装置进入开车准备阶段。我们涤纶前纺车间主要生产工艺,是把聚酯切片经过涤纶干燥工序处理后,送入纺丝工序,经过高温熔融挤压,变成一根根比蚕丝还细的丝,加工成生产“的确良”的原料。
我所在的卷绕岗位是一道承上启下的重要工序,就是把上道纺丝工序纺出来的丝,经防静电处理,集合成一大束,经过牵引拉伸,再经过喂入轮挤压成波纹片状,落入下道工序的盛丝桶里,送到后加工处理。
卷绕工序开车方案安排了10名女工操作,是从近百名卷绕工中挑选出来的。工作是三班倒,3个人一班。按照开车程序,机器空转24小时后,纺丝机开始升温排料。刚开始,只开两个螺杆,每个螺杆6位喷丝头,每位喷丝头500孔。当12位喷丝头开始出丝时,在场员工看着雪白的丝线,劳累一扫而空,不停地鼓掌欢呼。
接下来就看卷绕工的了。我们十姐妹都憋足了劲。当时我们用的纺丝机型号是VD405,纺的是1.5D丝。操作时,机器一直是高速运转的,危险性很大。而且按开车方案选中的是12号卷绕机,左手位,给操作增加了难度。
当天我是中班,下午接班时,白班的姐妹说,丝的质量不行,没有筋力,一下午也没拉上大头,拉上就断。刚完成接班,大头又断了,本应下班回去休息的姐妹们都没走,与我们一起操作,忙了好一阵才拉上大头,可只持续了几分钟,又断了。大头一断,机器报警器就会发出鸣叫声,把车间和厂里的干部、技术人员都惊动了,都来到卷绕工序,重新研究工艺。到上夜班的三姐妹来接班时,我们已经记不清拉上多少次大头了,累得筋疲力尽。尽管如此,谁也没下班。根据在上海化纤五厂和化纤十厂培训时学到的操作经验,我们反复调整,并且加大了油剂流量。调整后,断头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大家这才稍微松了口气。
这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5时了,十姐妹没有一个离开机台,你累了她上,互相鼓励着、坚持着。食堂的同志干脆把饭菜送到机台旁。
就这样,我们十姐妹在卷绕机旁连续奋战三天两夜,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操作方法,终于将这台机器开起来了。有了这台机器的经验,后来的11台卷绕机开车都很顺利。
随着岁月流逝,我们十姐妹陆续离开了卷绕机台。不论在哪里,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卷绕机旁,看着我带的徒弟领着她们的徒弟操作,很有成就感。 (曹百禹 杨天青 采访)
告别大化纤
(讲述:苏长志 辽阳石化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我是1995年到辽阳石化工作的。2009年,我到技术处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有幸见证了辽阳石化从“燃料型”向“材料型”转型的启动过程。
辽化投产初期,共有3个纤维生产厂,设备主要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进口,产品主要有涤纶和锦纶两大类,可以生产涤纶长丝、涤纶短丝、锦纶长丝、丙纶长丝、丙纶短丝、膨体纱等十多个大类、数十个品种的纤维产品,纤维总产能超过7.6万吨。相继形成的化纤生产能力,为缓解当时国内棉布供应紧张的局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刚到辽化工作时,听说这是中国最大化纤基地,特别自豪。
上世纪90年代,化纤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我当时在烯烃厂工作,负责纤维原料乙二醇的生产。那时的辽阳石化,“小油头、大化纤”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纤维产品竞争力下降,逐渐陷入巨额亏损中。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看着其他“燃料型”炼化企业挣钱,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2005年,中俄两国签订石油协议,辽阳石化着手建设当时国内唯一全输全炼俄油的5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开始向炼油业务升级。辽阳石化一度把“燃料型”作为发展方向,但在国内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情况下,“燃料型”短板依然挥之不去。
经过反思,我们得出两个结论:企业的发展必须考虑行业未来;加速推动资源向化工转移、做强做优做大化工业务,是发展当务之急。
俄油的芳烃潜含量较高,适合用来发展芳烃产业。针对这一特点,公司先后对聚酯、尼龙等生产线“剪枝断蔓”,逐渐退出涤纶、锦纶等化纤产业,报废了涤纶长丝、涤纶短丝等生产装置,建成年80万吨PTA 、140万吨重整等项目,开始建设集团公司“大芳烃”基地。
2016年,辽阳石化转型升级换挡提速。经过580多天的苦干实干,俄罗斯原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项目成功投产,企业的重整加工能力达到330万吨/年,开始形成炼化一体化优势。目前,我们已经规划了30万吨/年聚丙烯、芳烃增效改造等优势化工项目,向“材料型”转变的路线图更加明晰。 (曹百禹 采访)
不一样的辽阳
【工业辽阳】 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位于辽宁省中部,是以石化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城市、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多年来,辽阳市充分发挥辽阳石化所形成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化工、化纤、塑料行业,延长产业链群,使其成为该市支柱产业。截至目前,辽阳地方化工、化纤、塑料加工企业已达500余家,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0%。
【人文辽阳】 辽阳有许多著名历史人文景观和风景区。历史人文景观主要有汉魏时期墓群壁画,唐代高句丽燕州城(白岩城)、八宝琉璃井,辽代白塔,明代清风寺、古城墙遗址;清代东京城、东京陵和曹雪芹高祖曹振彦名碑、曹雪芹纪念馆等。自然景观有山清水秀的汤河旅游风景区,风光旖旎的核伙沟自然风景区,谷幽树茂的石洞沟森林公园,碧波涟涟的葠窝水库旅游区,蜿蜒奔流的太子河及4亿年前形成的喀斯特古溶洞——观音洞和终年结冰的姑嫂城冷地、冷洞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