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名志:塔里木盆地

   2019-03-12 石油设备网Lisa11050
核心提示:塔中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塔克拉玛干 是维吾尔语 进去出不来 的意思。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4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46摄氏度,昼夜温差大,沙尘暴频发,年平均降水25毫米,气候极端干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有 死亡之海 生命禁区 之称。 因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地带,故名 塔中 。 浩瀚壮观的沙漠景观,死亡之海的种种传说,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它的粗犷和神秘,吸引了如瑞典人斯文 赫定等无数中外探险者,但最后他们都发

摄影 张岩青

  广袤的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部边陲新疆境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塔里木石油人在这里“五下六上”,在沙漠戈壁中开拓出一个个崭新而又闪亮的名字:依奇克里克、轮南、塔中等。随着这些地名的叫响,年轻的塔里木油田已经踏上了建设三千万吨大油气田的光辉征程。现在,荒凉沙漠戈壁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彩色世界,贫穷落后的新疆南部在滚滚石油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轮南】

  “因油而生”的小镇

  轮南镇地处天山南麓,新疆轮台县城以南38 千米处,面积2060平方千米,人口3000,有维吾尔、汉等民族,辖轮南镇、胡杨林管护站、塔河3个居委会,是塔里木石油开发的主战场之一,也是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沙漠公路的起点。

  这里原本人烟稀少,1994年,轮南镇“因油而生”。

  曾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轮台县曾有一个传说:一位仁慈的神仙,想给轮台人民一把金钥匙,让他们打开地下宝藏。不幸,金钥匙被神仙的女儿丢失,神仙怒将女儿囚禁在塔里木盆地,从此盆地中央就变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现在耸立在轮台县城广场上的金钥匙塑像就来源于这个传说,是轮台人民渴望富裕幸福的象征。

  1988年11月18日,被称为“功勋井”的轮南2井放喷,日产原油631立方米,拉开塔里木石油会战的大幕。1992年5月,轮南油田建成投产,1993年成为塔里木第一个百万吨级大油田。轮南油田被称为“塔里木石油开发的摇篮”。

  对于轮台县人民来说,石油就是传说中那把开启富裕之门的金钥匙。现在,不仅轮台县跃居新疆富裕县市之列,就连曾经荒无人烟的轮南镇也成了商业较发达地区。公路两边,平房比肩而立,餐饮、娱乐、旅馆、汽车修理等店铺鳞次栉比。镇上最著名的是吃。柔韧劲道的新疆拉条子,鲜香微辣的羊肉串,特别是这里的抓饭闻名遐迩。一大盘混合着红的胡萝卜、绿的葡萄干的抓饭上面,顶着热腾腾香喷喷的大块羊肉。老板还免费送羊肉汤和小菜,让你开胃爽口。不管你吃了几盘抓饭,老板都只收你一盘的钱。

  被油气滋养着的今日轮南,地上采油树林立,地下输油输气管道纵横交错,各地游人慕名而来。“进轮南看石油,游塔河赏胡杨”成了当地的旅游宣传语。

  距轮南45千米的塔里木河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2179千米。正如著名歌唱家克里木在歌曲《塔里木河》中所唱的,“塔里木河呀故乡的河,多少回你在我梦中流过,你用乳汁把我养育……”千百年来,被南疆人民称为“母亲河”的塔里木河培育了楼兰文化、龟兹文化。今天它仍然哺育着沿岸各族人民和万顷绿洲。

  在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几十万亩胡杨林,是世界最古老、面积最大的胡杨林。胡杨属落叶乔木,其珍贵与银杏齐名,有“活化石”之称,维吾尔族人叫它“最美丽的树”;因其有“三千年不死,三千年不倒,三千年不朽”的顽强生命力,人们又尊其为“英雄树”。每年秋天,胡杨满树挂金,把塔里木河两岸装点得如诗如画,金光灿灿,引来游人如织。因此,这里盛传一句话:“不到轮台不知胡杨之壮美,不看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

  坐落在轮南镇东南62千米的草湖乡,面积1900平方千米,随处可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南景致,被人称为“大漠中的香格里拉”。这里住着古老的罗布人后裔,他们住着以胡杨、红柳“编”出的房子,靠打鱼和放牧为生,生活悠闲但贫穷。石油人来这里修了路,通了电,古老的罗布人从胡杨深处走出来,渐渐富裕起来。由于他们放牧的牛羊吃的是塔河的碱草,肉质不膻不腻,鲜嫩美味,是商家争抢的热门货,这也是轮南镇和塔河镇的抓饭和烤肉格外美味的主要原因。

  【塔中】

  叫响世界的石油名片

  塔中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克拉玛干”是维吾尔语“进去出不来”的意思。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4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46摄氏度,昼夜温差大,沙尘暴频发,年平均降水25毫米,气候极端干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有“死亡之海”“生命禁区”之称。

  因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地带,故名“塔中”。

  浩瀚壮观的沙漠景观,死亡之海的种种传说,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它的粗犷和神秘,吸引了如瑞典人斯文·赫定等无数中外探险者,但最后他们都发出“这是生命无法涉足的地方”的感叹。

  1958年,505重磁地质队依靠320峰骆驼,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穿越“死亡之海”的伟大壮举。1983年,塔里木人与美国人合作,开始了对“死亡之海”的大规模征服。1989年10月,沙海一声春雷——塔中1井喷油。1992年4月,距离塔中1井以西36千米处的塔中4井获得高产油气流,中国沙漠腹地第一个整装油田——塔中4油田诞生。1995年1月,塔中4油田水平1井开始试采,日产原油1250吨,为当时中国陆上油田单井产量最高的油井,人们把它和塔中4-7-H8井、塔中4-27-H14井等4口井称为塔里木油田的“五朵金花”。1999年,塔中原油产量达到202万吨,为历史最高峰。

  2005年5月,塔中82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我国第一个奥陶系大型礁滩体凝析气田——塔中Ⅰ号气田被发现,被美国AAPG评为全球重大发现之一。

  在塔中油田周围,有几个“全国唯一”“世界之最”值得一说。

  在距离塔中作业区公寓9千米处,驻扎着全国唯一、世界最大的大型专业化沙漠运输队伍——运输公司沙漠运输公司。当年,塔中茫茫沙海没有路,常规车辆进不去,沙漠运输公司应运而生,担负起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先锋的重任。

  沙漠运输公司成立于1993年,常年奋战在沙漠腹地,从事沙漠运输、路桥施工和放空天然气回收、油气采输等业务。沙运司具有国际一流的大型沙漠运输设备,仅以沙漠车为主的固定资产就达3亿多元。被誉为“大漠铁驼”的沙漠特种车车型很多,个个外形雄伟壮观,轮胎又高又大,一米八的壮汉站到轮胎前都显得秀气。茫茫沙海里,由白色营房车排列而成的“四合院”,雄伟高大的沙漠车组成的运输车队,是塔克拉玛干的独特景观。

  在塔中作业区公寓1.5千米处,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塔中沙漠植物园。这是全世界唯一建在沙漠腹地的植物园,总面积300亩,分沙生植物、盐生植物、荒漠珍稀植物等8个植物引种区,200多种植物长期生长于此。春夏季节,园里各种花草争奇斗艳,不同树木迎风招展,是沙漠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作业区员工的休闲好去处。

  塔中沙漠植物园2002年正式建设,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塔里木油田公司共同建立,主要围绕沙漠公路防护林工程进行植物的引种驯化和苗木繁育等。早在1994年,他们就开始相关科技攻关。1995年9月,世界上第一条在流动沙漠中修筑的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竣工通车,全长522千米,从此大漠变通途。2006年10月,在沙漠公路436千米的漫漫区间,一条气势恢宏的绿色长廊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人类治沙防沙的奇观。在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廊间,偶尔会出现蓝墙红瓦的水井房,这是绿化工人的居住地。由于这些工人多为夫妻或兄弟,人们就称其为“夫妻井”“兄弟井”。在茫茫大漠中,它们是一道温馨独特的人文景观。

  石油发展我发展。随着塔中石油的发展和沙漠公路的通达,塔中周边的乡村也随之繁荣。

  在沙漠公路333千米处,有一个小集镇,这里原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塔里木石油会战初期,这里曾是原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物探三处的生活支撑点,后来有了商户。由于这里有一个拱形大门,门上彩旗迎风飘扬,石油人就给这里取了一个浪漫的地名:彩门。现在,这里有40多家商户,常住人口300多人,是一个集餐饮、住宿、商店等为一体的生活服务场所。

  【依奇克里克】

  一座逝去的石油城

  位于天山南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塔里木盆地北部山区。1958年10月发现原油,1987年撤离,是塔里木发现的第一个油田,也是中国第一个废弃的油田。

  依奇克里克,维吾尔语:野山羊出没的地方。

  沿着314国道,进入塔里木盆地北部山区,脚下穿过一道道沟谷,眼前掠过一座座荒岭悬崖,再沿着一座大山盘旋而下,在一个开阔的山谷里,长着塔里木石油人的根——依奇克里克油田。

  1957年初春,南天山上万里冰封,白雪皑皑,一声声地质锤的清脆敲击,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依奇克里克。1958年10月9日,依奇克里克1号井出油,轰隆的喷油声引得附近的维吾尔族村民纷纷骑着毛驴赶来看稀奇,大家把锅碗瓢盆全用来盛装石油。接着,五湖四海的石油人汇聚于此,把这个“出门就爬坡,走路就攀山”的荒凉山沟,建设成集勘探、开采、加工和医院、学校于一体的综合性石油基地,在塔里木油气勘探史上树起了第一座里程碑。油田最高年产原油8.62万吨,累计生产原油95.79万吨、天然气0.48亿立方米,为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9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亲临依奇克里克油田视察。

  为了油田的勘探开发,依奇克里克石油人住帐篷,喝咸水,吃窝窝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一个年轻的石油工人在县城里狠吃了一顿羊杂碎,由于长期不饱和的胃适应不了如此饱餐,小伙子不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依奇克里克石油基地背后10千米的深山里,有一条“健人沟”。“健”是指地质队女队长戴健,“人”是指地质队员李越人。1955年,戴健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来到塔里木。“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我们满怀着希望,为祖国寻找丰富的宝藏……”1958年8月18日,24岁的戴健和19岁的山东小伙子李越人,如往常一样在陡峭的群山间进行地质勘探,却不幸被山洪卷走。从此,这条无名山沟有了名字:健人沟。2011年,戴健78岁的姐姐从湖南家乡来到健人沟,为永别50多年的妹妹献上一束家乡的山茶花。

  由于原油的枯竭,1987年,依奇克里克石油人忍痛撤离,如今这里已是一片废墟。昔日机声隆隆的厂房,炊烟袅袅的家属院,现在只有荒草在秋风中寂寞摇摆。那扣在残垣断壁上的残破安全帽,广场石碑上斑斑驳驳的壁画,以及深山里偶尔一见的锈迹斑斑的老式抽油机,既像在诉说历史的无情,又像是老一辈石油人梦想突出重围、寻找大场面的悲壮呐喊。

  为了实现老一辈石油人的夙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塔里木石油人一次次开赴依奇克里克山区。1998年1月,在距离依奇克里克油矿基地5000多米的地方,依南2井喜获高产气流。2001年4月,依奇克里克东南方向的迪那2井发生井喷,由此发现了迪那2气田。

  迪那2气田于2009年6月建成投产,是少见的超高温、超高压气田,是塔里木油田的第二大气田,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凝析气田,西气东输的主力气田。

  在迪那作业区公寓背后,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石油人叫它“迪那后花园”。这片绿洲神奇地出现在一座四周均为荒凉戈壁的山坡上,园子里各种树木高低错落,有的树已有上百年历史。园子中间两处泉眼汩汩流淌,是这座园子的生命之源。

 (摄影 撰文/吕殿杰 杨勇 蒋俐 高向东;策划:常斐 王晓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20750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