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格莱德盆地
尼罗河流域主要的油气盆地
穆格莱德盆地是一个发育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大型被动裂谷盆地,横跨苏丹、南苏丹两个国家,是尼罗河流域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全面介入穆格莱德盆地勘探开发以来,盆地陆续发现油气田20余个,油气通过苏丹港海运出口,已成为我国进口原油的来源之一。
盆地内主要项目
1995年,中国石油就已进入苏丹,先后有7个投资项目:1/2/4区、3/7区、6区、15区、13区、喀土穆炼油厂和喀土穆化工有限公司,同时拥有6座加油站和1座成品油库。中国石油在上述地区业务范围涵盖勘探、开发、生产、输油管道、炼油、聚丙烯、塑料加工、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已形成石油工业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的链式经营格局。
地质概述
“尼罗,尼罗,长比天河!”这句谚语道出了苏丹人对于尼罗河的深厚感情。尼罗河——这条世界第一长河,发源自群山环绕的陆地,漫延过丛林和沼泽,最后深入沙漠。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尼罗河不仅孕育了辉煌的人类文明,而且形成和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穆格莱德盆地就是尼罗河流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盆地位于南北苏丹之间,尼罗河的支流白尼罗河自南向北从盆地中南部穿过,盆地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长约800公里、宽约200公里,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是尼罗河流域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关于穆格莱德盆地油气资源形成的过程,目前学术界的观点比较统一。早白垩世,受大西洋张裂的影响,穆格莱德盆地所在的中西非裂谷系地区发生了强烈的裂谷作用,在初始裂陷期,盆地沉积了一套厚度大、分布广的优质烃源岩(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奠定了盆地油气资源的物质基础。随后的坳陷阶段,盆地内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河流相砂岩。这套砂岩是盆地内的主要储层。晚白垩世盆地又发生一期断坳旋回,沉积了一套广泛分布的泥岩,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目前,盆地中已发现的大部分油气聚集在白垩系中。
穆格莱德盆地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前期主要由雪佛龙进行勘探作业,开展一些航磁、重力和二维地震勘探,先后发现了尤尼蒂、谢拉夫、黑格里格等油田,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政治关系的影响,勘探及钻井活动都处于低潮期,几乎停滞。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石油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陆续通过购买区块的形式介入穆格莱德盆地的勘探开发,先后获得了盆地内6区和1/2/4区的部分权益,全面介入穆格莱德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此后,中国石油又开展大规模的二维、三维地震和钻探作业,1999年苏丹1/2/4区进入商业性开发,2003年年初回收全部投资,2001年至2008年,连续8年原油作业产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成为中国石油在海外第一个千万吨级的油田项目。6区是中国在苏丹获得的首个勘探区块,目前已建成年300万吨产能。穆格莱德盆地已成为非洲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区。 (谭萍 余朝华)
专家解读
本期嘉宾:非洲研究所勘探综合室副主任 余朝华
问:经过多年油气勘探,穆格莱德盆地的剩余油气资源潜力如何?
答:穆格莱德盆地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盆地内广泛发育厚层优质的下白垩统烃源岩,该套烃源岩规模非常大,为盆地油气资源富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穆格莱德盆地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油气勘探历程,特别是中国石油介入以后经历20多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但对比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的勘探程度,穆格莱德盆地的整体勘探程度还不是很高,属于中等勘探程度,未来还具有很大的潜力。
问:未来勘探重点在哪里?
答:穆格莱德盆地目前白垩系中部主力成藏组合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下白垩统深层和上白垩统上段、古近系构造油气藏勘探程度低,还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此外,系统的勘探领域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盆地下白垩统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油源条件优越,局部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水下扇砂体,具有良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条件,勘探潜力大,是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人文漫步
在喀土穆感受“中国元素”
喧嚷的青尼罗河与恬静的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融合。坐落在两河衔接口的喀土穆,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大象鼻子”,因为青、白尼罗河的合拢处,形状酷似一只硕大的象鼻,喀土穆因此得名。因工作原因,我有幸在这里工作,尼罗河就从驻地门前流过。漫步尼罗河畔,聆听它讲述东方文明古国和苏丹的故事。
1995年,中苏石油合作的大幕开启。尼罗河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的巨变。在基础设施极度匮乏、社会依托几乎没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挑战面前,中国石油人和苏丹兄弟同心同德,在风沙肆虐、骄阳似火的热带荒漠中,建成了年加工能力500万吨的现代化炼油厂;携手合作伙伴,不惧险难、勠力同心,在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热带疾病肆虐、凶兽猛禽毒蛇毒蜂出没的热带草原上,建成投产了千万吨级的大油田、纵贯南北的非洲最长输油管线。苏丹华丽转身,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并建成了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化工、油气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
石油工业带动了苏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夕阳西下,尼罗河畔,人们有的席地而坐欣赏美景,有的相聚茶摊畅聊,有的伴着音乐起舞……热情的苏丹人见到我们,都会主动打招呼:嗨!萨迪哥,达玛姆(朋友,你好)!”
距离喀土穆70公里左右、沐浴在夜色和装置灯光海洋中的喀土穆炼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是苏丹展示能源工业一体化、完整产业链的标志性工程,而且是许多大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和中苏友好传统教育的基地。通过多级处理排放后的生产污水,喀土穆炼厂建起了水上公园,阳光下波光粼粼,芦苇茂密,鱼鸟徜徉。
在远离闹市区的油田周边,原来以游牧为主的一些部落变季节性移动为固定生活,建立了定居点,一部分人进入油田工作,一部分人依靠畜牧养殖开始稳定的生活。油田还投资为周边居民配套建设了医院、学校、水井等设施。
石油合作也激发了苏丹人对东方文明的极大兴趣,“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欢乐春节等已成为中国文化在苏丹的名片。喀土穆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达300人,而且每年都能吸引全国高考前100名中的尖子生来就读。
来自中国的各种“元素”,正使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大步走上发展现代工业的道路。而今,“一带一路”正成为最新的“中国元素”,进入苏丹人的视野,相信也会为他们带来对于未来的新希望!(记者 李占彬)
沧海变迁
前裂谷期
① 穆格莱德盆地的古老基底形成于距今6亿年的前寒武纪时期,此时非洲板块尚未形成,组成非洲板块的不同小块体不断地碰撞、熔合逐步形成较大的地块并最终形成了非洲大陆的古老基底,这一时期以构造-热事件为主,穆格莱德盆地和其他中西非裂谷系盆地都处于不同块体的接合部,为块体间相对薄弱的拼合带。
裂谷期
②早白垩世——第一裂谷期
早侏罗世,大西洋开始张裂,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开始分离,大西洋的张裂在非洲中部形成了区域的伸展构造背景,穆格莱德盆地等中西非裂谷盆地开始形成,盆地内发育一系列的正断层,这些断层控制了盆地内的初始沉积,随着这一期裂谷的开始和减弱,穆格莱德盆地发生了第一期断—坳旋回。
③晚白垩世——第二裂谷期
晚白垩世,南大西洋与非洲板块完全分离,随后大西洋对中非剪切带的影响不再明显,非洲板块主要受印度洋快速张开的影响,印度板块的快速北移,在非洲中部形成了伸展应力场。受这一时期伸展应力场产生和消失的影响,穆格莱德盆地经历第二期断—坳演化阶段,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沉降深度进一步加深。
④古近纪——第三裂谷期
古近纪以来中西非裂谷系盆地主要受到红海裂谷形成的构造事件影响。晚渐新世,红海裂谷开始形成,非洲大陆中部产生了伸展应力场,相比于中西非地区其他盆地,穆格莱德盆地该期裂谷作用相对较强,盆地内发生一系列正断层活动,引起了断块翘倾。
后裂谷期
⑤
中新世以来,周边板块活动趋于平静,穆格莱德盆地内断裂活动不发育,以整体沉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