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鼠标的点击,该井的开发历史、油层特性、工作状况,以及相邻油井的数据都一一显示在该区每名技术人员面前。经过综合分,该区技术人员提出减弱对应的黄新33井的注水量。在一周的“观察期”内,每天都有上千个数据汇集,为“微调”提供参考。经过调整之后,黄35斜-9井的含水下降至67%以下,日增油2.4吨。
该区目前管理着136口油井,分属五个不同的油田,井况千差万别,90%以上的油井为老井,地层出砂、油井结盐、管柱老化是“常态”,并且整个油区被汉江一分为二,分属两个市,管理难度在江汉采油厂首屈一指,产量波动如同“过山车”一样,日配产却在该厂排名第一。有人戏称,来潭口就是“接盘侠”。
该区经理赵永健说:“对于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老油田,在专业化采油的背景下,再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
2018年初,在经过半年的酝酿之后,该区确定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依靠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将全区当成一盘棋综合开发。
他们将班站的技术员集中到区技术信息室,从10余名资料员中优选出4名技术过硬的员工,成立了专门的“数据中心”。每天该区的上万个动态开发数据都会汇集到该处,经过甄别处理之后进入数据库。
2018年8月,该区黄22斜-40井套漏,油井含水由66%上升到100%,技术人员通过对类似油层、相似油井和相同管柱状况的油井分析类比,优化措施方案,最终决定采取找漏挤堵措施,实施后日增油8.5吨,一举成为主力生产井。决策时间减少了80%以上,施工周期缩短了一半。一年来,该区有52口难管井进入了“正常井”序列。
大数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对一些井况差的“难管井”、“刺头井”提供管理依据。在该区数据库里面,一些漏失、出砂、水淹油井都有了相应的数据档案,以及处理此类井的措施参考。
依靠大数据,该区还能够从整体上通盘调控油井管理。2018年初,该区为了提升油井免修期,对全区136口在产井的作业史、作业原因、检泵结果、施工设计和地层的地质特性通盘分析,找出油水井作业的症结、施工环节中的缺失,累计优化管理措施12项,使该区油井免修期增加了44天,检泵周期延长了92天,采油时率上升到99.4%,创历史最好水平。该区2018年措施增油量、日产水平、总产量均居全厂首位。
2018年初,该区通过对潭71斜6-9井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地层实际情况,参考和借鉴同类油井的开发经验,提出了对该井补孔合采的建议,实施之后,产量由日产4吨上升至18吨,一举迈入全厂高产井行列。
该区技术信息室负责人刘正福说,大数据管理方式,带来了开发。一线班站撤销了技术员、资料员岗位,却相应地强化了巡检、数据录取和传输工作,该区重新设计和完善了21条细则,使数据的全准率达到了99.9%,在源头数据采集上实现了规范化,并实现了数据“直达”,减少了传输节点。2018年来,该区仅通过对数据变化的分析,就先后查找出各类隐患39项,减少产量损失600余吨。
“一井一策”是该区油水井分类管理的传统做法,依靠大数据,这一做法重新焕发了生机。通过数据库内的参数,对同类型油井能够提供开发思路和依据,形成相对固定的开发“模式”,既节约了研判时间,又规避了开发风险,并可以提前预防油井措施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该区负责技术的副经理杨超介绍说,在2018年11月,该区依靠大数据,先后实施各类油井措施15井次,累计增油7669吨,位列全厂第一,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