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则报道说,青海油田不让一块油泥弄脏柴达木盆地的事,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既理旧账不“遮丑”,更重未来不“赊账”。笔者认为,这个不“遮丑”、不“赊账”提得好,说到点子上了。
青海油田位于中国西部柴达木盆地,是个老油田,从打出第一口油井至今已经过去整整63年了。柴达木盆地因矿产资源丰富而享有祖国“聚宝盆”的美誉,经过一代代柴达木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和持续开发,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由于建设初期油田的粗放式开发以及环保措施的不规范,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留下了一大笔未及偿还的“旧账”。
很多事情坏就坏在不理“旧账”又赊“新账”上,在环境保护领域尤其如此。在环保理念普遍淡薄的过去,部分人只讲发展、不顾生态,不断留下“旧账”;而后继者不仅不认为加强生态保护是分内之事,还把过去那套做法当成继续“赊账”的理由。对比之下,青海油田主动还“旧账”,不留死角,更不“遮丑”。这不仅需要决心和勇气,更需要历史的担当与责任,也许还有担当责任的风险。
坦率地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只要“赊账”“欠账”,就会形成“旧账”,甚至会演变成“呆账”和“坏账”。不“赊账”,是根除“旧账”“呆账”“坏账”最有效的法宝。唯有如此,“赊账”之风才能禁绝,“旧账”“呆账”乃至“坏账”才能得以根治。
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今天,油气田企业尤其需要这种不“遮丑”、不“赊账”的担当精神,它是油气田企业绿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