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全世界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克拉玛依,距离蔚蓝海洋最远的石油城市。
一曲高亢的《克拉玛依之歌》,把新中国成立后发现首个大油田的喜庆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传唱至今。
一首豪迈的《克拉玛依》诗歌,将克拉玛依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展现得生动传神,“克拉玛依,沙漠的美人”传颂天下。
1955年10月29日,在气候无常、蚊虫肆虐的戈壁荒漠,1219青年钻井队经过艰苦拼搏,克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诞生,成为支撑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沧桑巨变,60多年来,克拉玛依油田已累计产油3.7亿吨。一代代石油人苦干实干,献了石油献青春,持续为祖国奉献能量。
进入新世纪,克拉玛依油田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随着玛湖和吉木萨尔两个10亿吨级大油区的发现,克拉玛依石油人再上潮头,踏上新征程。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1958年,一座崭新的石油城克拉玛依市在戈壁荒原上拔地而起,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新疆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泛中亚地区的中心区、世界石油石化产业的聚集区之一。
如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一张张更加靓丽的名片展示出在60多年发展中克拉玛依绽放出的无限魅力。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
1955年10月29日,在由8个民族、36人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艰苦拼搏下,克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诞生。1958年5月29日,克拉玛依市成立,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行政区,总面积7700多平方公里,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等38个民族,人口40余万。
克拉玛依市位于中纬度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冬夏温差大,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境内有魔鬼城、黑油山等45处高品位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拥有1000余万亩土地资源和10余万公顷的天然草地和林地,生长着鹅喉羚(黄羊)等40余种野生动物和胡杨等近40种野生植物。
克拉玛依市是依托石油立体发展、拥有完整产业链的石油工业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石油文化也成为城市的主要文化。
信息潮托起智慧城
讲述人:殷春莉(新疆油田数据公司员工)
信息技术的变迁是中国大变化的一个缩影。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
“这些年来,特别是成长岁月中与通信技术发生的种种故事,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 殷春莉是新疆油田数据公司员工。她与通信技术的不解之缘的确要从通信说起。
“小时候,随父母支边来到新疆。记得那时和老家亲人联系基本上是靠书信,一封信大概要一个星期才能寄到,而收到回信也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万一家里有急事只能发个电报,那时电报是按字数计价的,所以父母总是把字数精而又减,生怕多花钱。”
这不只是殷春莉的个人感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克拉玛依,这样的窘境存在于每一户家中,到了90年代,座机电话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每当逢年过节,都会给亲戚朋友打个电话互相问候一下,电话拜年也成了那几年的时尚。
“1998年我毕业分配到了通信公司,见证了传呼机短暂的美好时光,大灵通的红极一时,iPhone的横空出世,三星的异军突起,小米、华为的后来居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在这20年里,通信技术让殷春莉感到日新月异。
通信设备的更替源自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强大助推力。从油田建设初期战酷暑、斗严寒的人工长距离井口采样、记录分析数据,到现今在办公室里就能实时监控每口井的数据,及时获取最新、最全、最准的生产情况,轻点鼠标就可以“指点江山”,信息化给油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地面自动化,地下数字化”,克拉玛依几代石油人的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数字城管,智能交通,远程医疗……信息化已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信息化让这座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克拉玛依正在编织一个更大的梦想,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标,坚定地踏上了智能油田、智慧城市的探索之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智能油田会让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智慧城市会让城市更加智慧。
戈壁崛起小都市
讲述人:王巧月(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员工)
“1993年我刚工作,工资只有300来块钱,外面一份拌面涨到了6块,我每天为吃饱饭犯愁。冬天很冷,零下40摄氏度,我为了买一件棉袄,四处借钱,拆东墙补西墙地还钱。记得工作第一年过春节,单位发了3公斤带鱼,我高兴地提着带鱼一溜烟地跑回父母家去。” 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员工王巧月是伴随着油田成长起来的油二代。回忆起工作之初的生活,她总是喜欢用“穷酸”来戏谑那时的“苦日子”。
在改革开放初期,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是石油人的特点,哪里有石油就在哪里安家。职工住干打垒、地窝子、帐篷、土坯房、砖结构四合院,靠烧煤取暖做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就近上班,采油队工人会在油区安营扎寨。由于住在郊外,石油管理局生活处的大煤厂无法供应生活用煤,本单位的生活科也只在每年入冬前以每户一吨煤定量分发冬季保温用煤。一吨煤烧一冬天后就所剩无几,夏季仍缺煤烧。当时这些居民遇到最大的生活困难就是缺少做饭用的燃料,大家常常为无燃料做饭而犯愁。无奈之际,人们只好到住处周边荒原上拾柴烧。大家三五人结伴成群,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时间出外打柴,一来二去竟成了那个年代的一项文体活动、精神消遣。
到后山打柴,到西山露天煤矿挖煤,在黑油山下捡沥青疙瘩,到戈壁荒滩上砍红柳、梭梭,这些都是“油一代”的专属记忆。
改革开放后,克拉玛依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城市建设规划逐步提上议程,水、电、暖、讯、路、文教、医疗、托幼、养老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扩大,配套不断完善,职工住宅和工业用地混杂的城市布局得到调整。
进入新世纪,克拉玛依抓住引水工程穿城河建成的契机,加快城北老区改造和城南新区建设的步伐,把建成区扩大重点放在城南,政府行政中心、油田公司办公楼、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物流园、云计算产业园、火车站、大学城、厚博学院、西域奇石花博园等新建筑和城南小区、康城小区等万户规模住宅楼群拔地而起,使城南新区逐步成为集城市行政、商业、物流、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中心。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是石油人的坚守。如今的克拉玛依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祥和安全、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是几代石油人的共同努力在克拉玛依这片热土上开了花、结了果。”王巧月说。
记忆中的乡愁
讲述人:田华(新疆油田风城作业区员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每当我读起这首诗,便想到了我的家乡——位于克拉玛依市白碱滩三平镇的新疆油田采油三厂,老克拉玛依人都称它为“三厂”。
1978年,我的父亲和母亲来到了克拉玛依。当时,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不到100块钱,我们一家4口都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生活。那时,全家挤在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买肉买米都要票,还得一大早起来排队。
小时候,我们会跟着卖冰糖葫芦的小贩走好久。那一串串的糖葫芦,那悠长的叫卖声具有无穷的诱惑力。我最盼望的莫过于过年了,除了能有一套新衣服作为奖赏外,还能得到一笔几角甚至一两块的压岁钱,将它压在枕头下面能甜蜜一整夜,那种兴奋、满足感是现在的小朋友无法体会到的。
1987年,爸爸和妈妈买了辆自行车,还买了录音机、冰箱、彩色电视。我们不用再排队买菜了,市场上什么菜都有。马路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马路两旁也出现了一些饭馆和商铺。我们家也从平房搬到了4层高的楼房。此后,仿佛一瞬间,空调、电脑都已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汽车已进入许多普通人的家庭。超市、电脑、互联网、私家车、高铁……一个个新词层出不穷,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油城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快速地改变着。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采油三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从懵懂孩童到了而立之年。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找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的记忆也是一幅描述不完的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乡愁。
一个家乡就是一段历史,每个家乡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乡的变迁虽然不同,但都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采油三厂的变迁就是一个缩影。
克拉玛依一号井“大油泡”
一号井位于克拉玛依黑油山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井,1982年10月立碑纪念。此后,为纪念克拉玛依油田发现60周年,克拉玛依市政府对一号井进行了全面改造,设计不锈钢制成的 “大油泡”主体及无数个“小油泡”。白天,这些“油泡”映衬着克拉玛依的蓝天白云。夜晚,“油泡”内部的LED灯同时亮起,璀璨夺目,美轮美奂。一号井已成为各族人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石油工业旅游胜地。一号井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黑油山
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北部,是克拉玛依石油文化的代表景点之一,是世界一大地质奇观,因原油长年外溢与沙石混杂固化而形成。在相对高度只有13米、面积0.2平方公里的山丘上,遍布着100多处油泉,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向外自溢黑色石油,令人称奇。
据考证,地下冒油泡的景观在全世界只有两处:一处在埃及,一处就在克拉玛依的黑油山。
百里油区
百里油区位于白碱滩区,是新疆油田主要石油生产基地之一。
百里油区里井架一望无际,抽油机日夜摆动,宏伟壮观。油田、抽油机、井架、输油管、炼塔,组合成为油田一道亮丽的风景。油区里动植物资源丰富,井架旁、采油树边常有野生动物悠闲觅食的身影。现代油田生产与西部特有的粗犷、远古的自然地貌相互辉映,增添无穷乐趣。
克拉玛依河
2000年8月8日,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克拉玛依有了中国唯一建在戈壁荒滩中的人工穿城河,位于克拉玛依市区。
河水从城区东北入境,在城中曲折穿越进入西南的西月潭,全长8.51千米,河宽约15米,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九龙潭景区、世纪公园、西月潭等主要景区组成,是城区重要的旅游景观。沿河两岸的绿色长廊和20多座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桥梁给人以景色秀丽、景物多变的美感,是油城市民休闲娱乐和消暑的主要去处。
正是因为克拉玛依河,才有了现在如同“塞外江南”、气候怡人的克拉玛依。因河而生的每年8月8日的“水节”也成了克拉玛依各族人民的狂欢节。
“世界魔鬼城”
“世界魔鬼城”是世界最典型的雅丹地貌景区,位于乌尔禾区,是国家4A级景区,获得“中国最瑰丽的雅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等殊荣。“世界魔鬼城”是全国八大影视外景拍摄基地之一,在这里先后拍摄的《西圣地》《天地英雄》《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等影视片,令其名扬四海,距克拉玛依市约100公里。
“世界魔鬼城”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每当大风来临,黄沙蔽日,呼啸的狂风在城中穿梭回旋,发出种种怪诞之声,如同鬼怪凄厉,魔鬼城因此得名,蒙古语称风城为“苏木哈克”,哈萨克语为“沙依坦克尔西”,其意皆为魔鬼出没的地方。
独库公路
独库公路以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为起点,由北向南沿奎屯河的干支流向天山深处蜿蜒前行,途经乔尔玛风景区、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等著名景区,向南抵达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被游客誉为“新疆最美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