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一厂是西北油田开发最早的采油厂,今年面对老油田稳产难度大,成本控制紧,管理困难多的困境,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脉搏,依托“土工作室”、“土工匠”、“土发明”为企业脱困开“良方”、治“顽疾”,不断让基层群众性创新创效成为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源。
“土工作室”打造创新“梦之队”
2014年国家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采油一厂挂牌,而它的前身是以“三毛工作站”命名的毛谦明劳模创新工作室。
就是这个土得掉渣的“三毛工作站”,成立时以16人起家,到现在拥有成员52人;从生产工作中的小改小革,到千人采油大厂的“产研用”一体化创新创效基地;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总工会的国家级先进集体......组成了涵盖该厂采油、集输、轻烃、作业等多个攻关小组,集培训、研发、交流、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开放、自主研讨的创新联盟团队。
2月14日,针对抽油机更换光杆必须压井的问题,该厂“三毛工作站”的成员马国红、党文涛等牵头,对现场存在的必须压井更换光杆大胆提出质疑。是否可不压井更换,经过共同设计,现场实施,于4月初研制成功不压井更换光杆装置。目前已累计更换200余口井光杆,直接节约费用400多万元。
一个行动胜过十打纲领。“三毛工作站”用一项项成果、一个个专利证明创新的价值。几年来累计解决现场生产难题400多项,技改革新及创新成果37项,导师带徒46人,共计创效7000多万元......
“土工匠”蝶变“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4月5日一大早,采油一区高级技师张吉德就在晨风中,匆匆赶往TK241CH井,他要观察新近发明的“机抽井井控自动化改造装置”在井上试用情况,以便在全厂进行推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土工匠”张吉德却是一个有着2项国家实用发明专利,13项技术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知识型员工”、油田“十大技能操作能手”称号的创新能手。
而象这样扎根基层、身处一线自发进行创新发明的草根人物和典型事例在采油一厂俯拾皆是。
今年元月份,采油管理二区技师鲁卫对单井注水流程进行改进,设计制作了自主注水流程,撬块连接,简单方便,节省施工费用,减少施工时效,年节约费用50万元,获得采油厂降本减费金质奖。
该厂采油管理一区技师齐炜对YQ5流程进行改造,将单独供给各单井泵进行并串联改造,对其掺稀罐进行加高,有效解决了掺稀泵的维修频率高的问题,并优化泵效,每月节约费用6万元,改造后累计运行5个月节约费用30万元。
该厂通过自主创新活动,培养出高级技师11名,技师38名,工程师3名。这些土工匠们共取得创新成果50余项,国家专利27项,科技论文50篇,累计创效数千万元。
土发明“智造”一线结出“智慧果”
4月1日在该厂采油管理三区KZ1—12井井场上,巡井工郑文和郑晔正在将选绳器上用矿泉水瓶制作的“吊瓶”加固,给抽油机光杆滴油润滑,彻底解决光杆偏磨,造成盘根刺漏的问题。
原来,巡井时,班长杨长江、巡井工郑文发现一些油井间歇出液,导致抽油杆和盘根盒内的盘根干磨,使盘根失去密封作用,出现刺漏现象。于是,大家集思广益,找来喝完的饮料瓶,买了输液管,将机油加进饮料瓶内,用废弃的接地扁铁夹在台虎钳上,制成油壶支架。很快新工具——盘根盒“吊瓶”油壶支架机油滴定润滑装置组装出来。目前在5口油井使用效果良好。
这个厂还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创效,发挥技师特长、集中群众智慧,深入现场,用“土办法”解决难题,不断运用技改、创新、优化等多种手段,消除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隐患。仅采油管理三区去年就提出针对AT10单井流程无人值守改造、保护区退出的物质回收再利用、油井清蜡优化、S112流程倒液优化、多功能罐巧用等8项创新发明成果。
全厂每年仅基层一线员工自发进行“五小”发明和“QC”成果分布达100多项,
(王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