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留油田文13东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是一个地质构造破碎、油藏埋藏深、高压低渗透复杂断块油气藏。长期以来,井况复杂、井网损坏严重导致水井注水效果差、过半井位处于低产低效或停关井状态,使得这个有着500余万吨地质可采储量的区块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成为了行业人士闻之纷纷摇头的“双低油藏”。
然而,在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地质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如今,这块“双低油藏”摇身一变,一跃成为文留油田首屈一指的“潜力富矿”。
控强扶弱,让地层喝上“配方”平衡水
文13东块位于文留油田东南部,25平方公里的长条区域,被3道南北向断层分隔为4条100余米宽的狭长条带。受此构造局限,一对一注采井组成为该区块开发史上常用注水方式。
注水方向单一、部分水井注水效率较低导致油井受控程度低,油井平面调控难度大,地层能量接替面临着重重困难,井组的开发效益可想而知。
如何通过对注水量合理调配来实现控水稳油的开发目的?这成为横亘在文东地质开发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通过调整注水强度、方向、周期、层位等措施,对地层水进行‘控强扶弱’。也就是说利用归位、封堵等措施调整,重新建立井网,从而实现对注水未波及区剩余油的高效挖潜。”5月5日,文东开发室主任陈涛介绍说。
文13-196井就是通过调整注水周期的措施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这口油井位于文13东块东北部,注采层位在沙3中2,采用的是常见的“一注一采”模式,文13-96井是它的对应注水井。通过反复试验摸索,为这口井量身定制了“关2个月、开2个月”的周期注水制度,并紧密跟踪油井含水变化,随时根据数据波动进行微调,使文13-196井长期保持在7吨以上的日产原油水平。
除此之外,对“一注一采”井组进行调强度注水;对“两注一采”井组实施变向交替注水;对水淹层水井进行换层转注……力求在不断实践摸索中,寻找各井组合理的注采平衡点。
今年,该区块部署实施调水工作量45井次,其中,上调水量21井次、下调24井次,预计年累计增油800余吨。
技术突破,为盐间油藏井网恢复摁下“重启键”
“文203-侧37,投产至现在依保持着5吨油日生产能力。”5月2日,文东采油管理二区地质副经理吕少军向笔者介绍说,“这口井是今年部署在文东盐间油藏的第三口深层小井眼开窗侧钻井,而在这之前,我们对类似井况的长停井治理一直束手无策。”
原来,在2004年,固井人员在文东油藏为文13-侧99井实施固井作业时,井筒内高温导致水泥浆提前凝固,将钻杆固死在井筒内,致该井侧钻失败,被迫改为拔套侧钻。其后,先后实施此项技术的开窗侧钻成功率也都很低。后经分析得知,套管内径小、井深、泵压高、高温高压、双层套管开窗等五方面是制约技术实施的主要因素,这项技术的应用在这个区块摁下了“暂停键”。
多年来,针对这些问题,地质人员主动与各大科研院校结合,开展文东油田深层小井眼开窗侧钻技术适应性研究,经过多轮论证,最终攻克了双层套管开窗技术瓶颈;同时,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优化泥浆体系和钻具组合的思路,采用非标钻杆适应小井眼钻井,解决了施工泵压高、携砂困难的问题。
技术瓶颈被突破后,先后实施的几口深层小井眼开窗侧钻井,不仅按时高效完成施工达到了地质设计目的,侧钻费用与新钻井相比减少近三分之二,为文东盐间油藏恢复注采井网和降低成本开发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下步将继续加大文东盐间油藏井损区以老井侧钻为手段的产能恢复力度,根据对剩余油研究,结合目前注采井网适应性分析,我们急需在剩余油富集区恢复井组19个。使损失的可采储量尽快转变为产量。”该厂地质研究所主管产能建设的副所长李鸷说。
创新思路,从隐形带中挖出“金豆豆”
“研究空间有限而思维创新无限”,在这个厂地质所四个开发室办公室墙面上,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今年3月,这个厂地质技术人员创新理念,打破各开发区静态、动态分设两室的局面,合力挖潜非构造隐蔽油藏潜力。文13东块开发室主任陈涛带着动静态技术人员把办公桌并在了一起,吴信龙、满川负责运用油藏单元分析法解剖老油藏,重新对比、落实构造,精细划分油水单元;王海绘、李刚刚负责结合油藏单井生产历史及动态认识,摸清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类型。通过解剖断块已钻老井,他们认真查阅钻、录、测、试每一份一线基础资料,不放过任何显示油气的蛛丝马迹。
在交流中,他们发现在原有的井位构造图上,文13-411井跨越的断层有条宽度约13米的通道,但从注采井史上来看,通道附近的配套井组却一直没出现见效迹象。难道说之前对这条断层的认识是有误差的?想到这里,他们赶忙申请对附近区域进行三维地震测试,结果证明,显示在图纸上的通道在地层中却不存在!
陈涛结合重新描述的地层资料,有了新发现:断层遮挡带富含大量剩余油!这个推断极大鼓舞了开发室成员,他们马不停蹄设计方案,论证、审批。3月3日,文13-411井完钻投产,初期4毫米油嘴自喷生产,日产液量43.6吨,日产原油36.6吨,截至目前,已累计产油749吨、天然气23.8万立方米。短时间收效如此显著,这也为技术人员接下来在“隐藏地带”挖潜注入了“强心剂”。
“今年以来,我们创新思路,在剩余油及井网适应性研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注采井史,对油水关系矛盾的井组重新梳理分析,以十米为量级单位,加大地层精细刻画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引导大家针对地质特点,重新确立标准井、重新精细地层对比、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争取挖出更多隐藏起来的‘金豆豆’。”该厂见习总地质师、地质研究所所长李石权说。
(冯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