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能稳步上升,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日常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对不正常井的处理明显加快,围绕油气上产做工作的人增多、责任心显著增强……”该油田经理高革胜说。
今年以来,面对老井含水率上升加速、井筒治理难度加大、产量逐年递减等制约稳产的不利因素日趋凸显,该油田坚持以精细管理为“利刃”,围绕“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设备管理、强化安全管理”三条主线,超前组织各项工作,确保高产井产量平稳,低产低效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油田稳产夯实基础。
强化过程管理,把住油井健康脉搏
“油田上产,首先要满足新井快建产、措施井增产和老井硬稳产等三个必要条件,在缺少前两个条件的支撑下,让老井健康稳产,对于我们来说愈发重要。”高革胜说。
在高革胜看来,要夯实油田稳产基础,培养长寿井是着力点和突破口。“油井和人一样,要保持"青春活力"必须进行精心呵护。”
他们在油井日常管理中,不断强化油井生产过程管理,坚持“一井一策一工艺”的思路,以油井井史档案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做好井筒的日常“保健”,并把每一次修井作业当作“查病因、治病根”的有利时机,防治结合,逐步形成单井“健康管理法”。
对供液差井,他们合理优化参数,提高泵效;对偏磨井,采取降低冲次来减少管杆磨损时间;对结蜡井,根据压力、电流、示功图等基础资料,实施动态跟踪、系统分析、超前进行优化调整,将油井管理由事后上措施控制变为事前预警防范;通过严格执行热洗规程,合理划分预热、化蜡、排蜡、巩固四个阶段,使热洗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合理制定加药制度,根据油井后期维护作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加药量,使加药更具有针对性,最大程度地延长油气井的生产周期,减少停井时间。
截止日前,成功扶躺9次,降低减产损失15吨,躺井率同比持平,油井免修期564天,为油井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设备管理,为持续稳产打“底子”
油田点多、线长、面广,设备种类多且分散,设备老化严重,管理难度大。为配置好、使用好、维护好、管理好各类生产设备,他们从强化设备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入手,实施设备精心巡检、精准操作、精细维护“三精”管理模式,确保设备安全平稳运行。
他们以设备“低、老、坏”问题治理为管理切入点,分类、分级开展隐患治理。由分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项整治小组,深入到各班站、生产岗位进行全面排查,对“低、老、坏”问题进行分类、分级汇总,在制定整改和防范措施的同时,形成项目化管理;严格执行设备现场巡查点检制,要求岗位员工必须在规定时间对设备关键点做到“四到”(看到、听到、闻到、摸到),及时发现消除隐患。并通过自查、互查、抽查、专项查等多种形式,查隐患、纠“三违”,将设备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严格按照“十字”作业法,岗位员工严格遵循设备保养周期,根据设备保养记录,坚持定期对设备进行细致、全面“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设备经过“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的安全保养后恢复到良好的运转状态。
目前,已完成设备维护保养42余台次,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为油田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安全管理,为生产效益保驾护航
“我们包括领导在内的二线人员17人,每天晚上分组轮值,对油井不定时、不定点进行巡护,不仅原油生产提供良好治安环境,也解决了我们人员短缺难题。只有筑牢安全生产的防线,有了安全才能增加生产效益的“百分百”。”高革胜说。
面对夺油上产形势,坚持“调度追踪到现场、问题查找到根源、处理落实到节点”的原则,建立健全“打、防、管、控”的治安管理体系。
从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入手,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会、重温安全案例、安全警示教育等活动,鼓励员工积极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和安全行为,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将安全专项检查作为主线,不定期对重点岗位、要害部位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制定下发详细的整改大表,定期复查验收,做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和死角,防范事故的发生。
按“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从严落实“一岗双责”,构建“安全金字塔”责任体系,自上而下逐层逐级分解安全目标。领导干部靠前指挥、靠前处置应急,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在一线,安全问题解决在一线。
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值班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生产区域的所有设备设施及生产情况随时处于监控状态,做到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落实、第一时间解决。”
同时,加强企地联防,积极开展综合治理,重点落实物防及技防措施,确保油区和谐稳定。 (付绪凯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