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老会战:
石油会战是一种集中石油行业人力、物力、财力,用打歼灭战的方式解决某一地区勘探开发难题的特殊作业模式。
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组织过多次石油大会战,为石油行业的发展壮大乃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一辈石油人怀着崇高的石油理想,肩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责任使命,举家迁移,征战东西,呕心沥血,披坚执锐,为我国实现从“贫油国”到“石油生产大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现如今,这批老会战多已步入耄耋之年,随着记忆衰退或离世,他们亲身经历的诸多历史细节,随着时过境迁,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你能看到多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记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报记者深入各油气田、各矿区,寻访老会战,到岁月的深处打捞历史碎片,抢救这笔宝贵的石油精神财富,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一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就是百万中国石油人开拓进取、为国奉献的奋斗史;一部大庆油田的艰苦创业史,也是一代又一代大庆人的拼搏奉献史。
伟大的时代必然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必然造就伟大的英雄。在大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英模人物不断涌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会战的英雄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们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石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石油老会战,你们就是一座丰碑、一部史诗、一首壮歌,令人景仰,令人自豪!
60年来,大庆石油人奋斗向上、勇于担当。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创造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谱写出一曲曲华彩乐章。
石油老会战的功绩已经牢牢地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
记者用一个个镜头记下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定格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这些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而是会激励更多的后来人踏着先辈的脚步勇往直前!
进入新时代,老会战人的精神激励着大庆石油人再展新姿态,再创新辉煌,为石油丰碑增光添彩,为石油中国梦加油。(摄影:金添 撰文:张云普)
朱洪昌
山东掖县人(五面红旗之一)
1932年出生(87岁)
1960年参加会战
干革命到现在没有说过不行
我是1960年从甘肃临时抽调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的。5月,大会战揭开序幕,基建工程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我们工段包下了20公里的输水管线的修建任务。那是我们第一次修管线,虽然困难重重,但没有吓倒我们。
马德仁甘肃永昌人(五面红旗之一)
1926年出生(94岁)
1960年3月参加会战
宁可挨饿也要工人先吃饱
1961年,我带领1202队用9个半月时间打井28口,钻井进尺3.17万米,超过了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的水平,刷新了世界钻井进尺纪录;创造了21项全国纪录。
吕绍斯福建厦门人
1938年出生(81岁)
1962年在1201钻井队当技术员
立志为祖国献石油
高考时我报考了石油专业,立志为祖国献石油。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每天都奋战到凌晨一两点。1959年8月末,我顺利接到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得两宿没睡着觉。
崔敬海山东平邑县人
1924年出生(95岁)1958年来到大庆
从抗战老兵到油田生活管家
我来到了大庆,到葡萄花钻井队当队长,打葡3井。没有房住,就和老百姓住在一个炕上。打井艰苦,几天几夜不回家。还向1205钻井队王进喜“挑战”,比谁干得快。
王修禄河南滑县人
1937出生(82岁)1960年参加会战
80岁圆了入党梦
我参加修建大庆第一条公路——萨大路。修路全靠人工,没有机械,全靠铁锹、扁担、大筐,靠人拉肩扛。110公里,路面7米宽,垫土方、碎石,修好下雨天可以走了。
杨国珍黑龙江人
1932年出生(87岁)1963年参加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返回东北
我从青海来到大庆,当时副科以下干部均免为工人,我选择了当采油工。当时大庆北一区一排建好了还没投产,大家都不愿意去,我自告奋勇,一个人看4口井。
高知音河南邓州人
1939年出生(80岁)
1959年11月底来到大庆
会战搞科研 晚年学乐器
1959年11月底来到大庆,前期做设备维护,在玉米地里搞机械吊装,晚上看着。荒草甸上有野兽叫,还发了枪。那时我19岁,也不害怕,遇到过狼,打一枪,给吓跑了。
张铭文河南新乡人
1927年出生(92岁)
1960年参加石油会战
宋振明带我给井队送灯泡
党让干啥就干啥,参加革命不为高官厚禄。1960年9月,6排8井要开钻,下大雨,车进不去,我组织动员全科男女老少给井队送料,背着、抬着材料上井保开钻。
本期老会战详细内容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