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与北极冰盖融化,北极地区各国加大了对北极地区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力度,北冰洋航道成功通航并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全球能源、经贸和物流网络出现了整体北移趋势。自2017年7月中俄领导人共同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到2018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国对参与大北极开发和北极地区国际合作表现出高度重视,中俄在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不仅成为了落实“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亮点,也将对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除正式投产的亚马尔LNG项目之外,俄罗斯联邦能源部负责人亚历山大·诺瓦克于2018年6月公布了中国准备参与北极LNG2项目的消息。这意味着中俄在北极的油气合作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该北极全新区块搭建的全新天然气供应链条,将进一步满足中国在未来的能源安全需求,并继续对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合作产生良性传导效应。在未来,中俄在北极的油气合作潜力具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是油气资源条件突出。从资源角度看,中俄在北极仍有很大合作空间,并主要分布于两个方面。一是西西伯利亚盆地陆上已发现的94个油气田中,已投产的只有20个,多数油气田仍未投入开发,勘探和开采前景仍然很广阔,这些未开发的油气田和未动用储量可以被视为未来中俄在该地区的联手投资机遇。二是分布于北冰洋海域的大陆架与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程度仍然很低,尤其是油气资源丰富的蒂曼—伯朝拉海和巴伦支海,在西方石油公司退出该区域的勘探与开发活动后,中俄可以将其作为进入北冰洋海域开展离岸项目合作的目标加以深入探讨和论证。
第二是合作经验丰富。中国不仅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海外市场,同时也一直将俄罗斯视为油气能源投资合作的首要合作伙伴,并希望积极参与俄罗斯北极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与地方经济建设。早在2006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成功建立了油气上游合资企业乌德穆尔特公司,此后还实现了在萨哈林-3维宁区块等多个项目上的共同联手,有着较好的上游合作基础。通过亚马尔LNG项目、北极LNG2项目及北极航道领域的合作,中俄将可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向其他项目扩展。
第三是政治基础牢固。在中俄“冰上丝绸之路”概念与战略共识被推出后,双方政府一直在积极主导推动市场资源向北极倾斜,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元首、政府首脑的定期会晤机制及其各类分委会定期磋商机制,均对两国在北极的油气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出台代表着中国拥有了专属统一的国家级北极政策,摆脱了原有针对北极合作相关的多个层次、不同机构、表述互异等问题,确立了有利于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合作的长期性战略定位。
北极油气合作不仅是中俄两国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也是中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实践的成功典范。在地缘战略层面,中国通过中俄北极油气合作获得了共同开发北极新航道的参与机会,在优化中国远洋运输通道安全的同时,还为进一步加深同北极国家间关系,促进北极地区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能源安全层面,北极油气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国国内能源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同步实现了对国际能源供给空间网络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双向升级。此外,通过中俄北极油气合作的技术交流与经验积累,中国能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获得了综合提升。横向来看,它涵盖了中俄两国在航道建设、油气设备与技术服务、装备制造、上游开发与生产、能源金融、极地科研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其涉及的一次性投资规模、参与企业数量、国际分工网络、空间延伸长度、红利分享机制均突破了以往中俄合作的水平。纵向来看,它将成为中俄深化双边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改善自身地缘环境和实现地区战略构想的重要杠杆,也充分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合作、开放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许勤华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思羽为其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