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理·走进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18) 追寻精神的力量·川庆保障油气大发展

   2022-12-17 石油设备网Ryan3060
核心提示: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川庆人与“三高”“三低”复杂油气藏搏斗,形成了“攻坚克难,争创一流”的川庆精神,丰富了石油精神的内涵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川庆人与“三高”“三低”复杂油气藏搏斗,形成了“攻坚克难,争创一流”的川庆精神,丰富了石油精神的内涵。川庆钻探与西南油气田公司共同推进300亿立方米大气区和页岩气示范区建设,也为长庆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稳产上产做好服务保障。

川庆人在与高压高含硫气井搏斗中,在烈火中形成了“中国灭火队精神”,如今正在新一代石油“灭火人”中传承。几代灭火队员们与井喷失控恶魔搏斗,千钧一发的时刻,生死已置之度外。

川庆钻探长庆井下人与磨刀石对决了半个世纪。长庆油田所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满盆气半盆油,也是低压、低产、低渗的“三低”油气田。长庆油田的地下状况决定了必须通过压裂来提高单井产量。如果能压开,长庆就是一个大油气田;如果压不开,一切等于零。长庆井下人依靠不间断地科技创新,支撑长庆油田产量上台阶。如今长庆井下人唱着《压裂歌》,全力奔忙在长庆油田上产的征程中。 (谷学涛)

中国石油抢险灭火陈列馆

“烈焰丹心——中国石油抢险灭火陈列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2013年12月落成开馆。作为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陈列馆以编年体与专题展示有机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中国石油抢险灭火艰苦卓绝的历史、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和一流队伍发展现状。

开馆以来,接待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地方各级政府、国外企业等上万名参观者到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石油甘于奉献、攻坚克难的一张闪亮名片。

长庆井下科技创新文化示范园

川庆钻探长庆井下科技创新文化示范园由生产科研基地和工业园区两部分构成。

生产科研基地建设有“压裂雄风”企业文化展厅,集中展示了长庆井下人“吃压裂饭,唱压裂歌”为改造长庆特低渗透油气田艰苦奋斗40多年的辉煌历程和丰硕成果。

工业园区是压裂酸化核心技术创新实验基地,是集井下作业压裂工艺技术实验区、井下作业工具研发制造区、压裂酸化液体中试实验区及井下作业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园。

原四川石油管理局32111钻井队队长周文华的儿子周其林珍藏着一件宝贝,那是1966年9月29日,国家领导人接见工业战线先进单位代表的合影,里面有他的父亲。周其林说:“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面对困难,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血战火海保气田

1966年6月22日,位于合江县的塘河1井在关井求压过程中,高达170多个大气压的天然气突然冲出井口,顿时形成宽50米、高30多米的火海。更可怕的是,大火一刻不灭,气井随时可能爆炸,不仅整个气田毁于一旦,在场数百名救火群众的生命也将危在旦夕,所以必须关井。

在这十万火急的关头,32111钻井队全体职工与烈火展开殊死搏斗。大家顶着浸过水的棉衣、被褥,一次又一次向位于井喷中心的3号闸门发起冲击。年仅19岁的司机助手吴仲启欲打开电动开关抽水灭火,却不幸被一股从背后喷来的烈焰吞噬;副司钻张永庆冲进火海,在靠近闸门时壮烈牺牲;司钻王平欲抢关正在急剧喷气的3号闸门,未及靠近也倒在了烈火之中……一名名队友就在眼前倒下,却没有一个人后退一步。

同一时间,为减缓3号闸门压力,另一部分队员集结在4号放喷闸门。队长周文华急中生智,拉来一张大席子,拿水浇湿后用木棍将这张席子支起来制作成“护盾”,队员们在席子的掩护下,慢慢向前推进。终于,在全体队员舍生忘死的拼搏下,4号闸门被打开,管线爆破口和3号闸门的压力大大减轻。随后,3号闸门强关成功,火势初步遏制。这一切仅仅用了30多分钟!随着后续救援力量不断加入,烈火终于扑灭,四川第一口高压深气井保住了。

在这场较量中,32111钻井队的张永庆、王平、罗华太、吴仲启、王祖民、邓木全壮烈牺牲,21人被烈火烧伤。3个月后,石油工业部党委授予32111钻井队“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钻井队”称号。9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32111英雄钻井队扑灭火海保住大气井》的报道,社论高度评价“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扑灭了一场冲天大火,在中华儿女的英雄史册上写下了最新的一章。”9月29日,在中南海,32111英雄钻井队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相机镜头就这样定格下了这一瞬间。

1991年,海湾战争带来历史上最严重的油田大火,科威特全国950口油井中727口在燃烧。7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出访科威特,中科两国签署“油井灭火合同”,我国组建灭火队赴科威特布尔甘油田灭火。

勇闯科威特“地雷阵”

中国灭火队队员们抵达科威特后,发现情况比想象中更可怕。由于油田产量高,日敞喷量大,油柱有20多米,火柱上百米,井口周围油焦堆积如山,根本无法判断井口损毁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热辐射强烈,火炬烤得井口100米外就无法接近;加之油田地处雷区,着火井多,井距小,有时大风将着火井的火焰吹向已灭火井,使其重新点燃,都会给作业人员的生命带来极大威胁。

“我们去的时候,那些作业难度不大、火情较轻的井都被欧美救援队‘包圆儿’了,留给我们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现在已70多岁的中国灭火队队员马宗金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战斗过的每一口井。

在浓烟滚滚、不辨昼夜的BG42井井场,救火队员们掀开沙丘掩埋地面大火,推筑隔离带斩断外来油流,艰难地从火海中开出一片作业场地。然而,瞬息万变的季风卷来毒烟,把刚装好的设备和作业场地眨眼间笼罩在黑暗中,油雨如瀑浇透全身。队员们在毒烟中摸索作业,烟来场地迁,烟去阵地摆,最多时一天反复了8次。等到扒开油焦,炸坏的井口立即四处喷火,引火筒一接近井口就被猛烈的油火冲得东摇西晃,经历17个回合,火龙才被引火筒罩住。紧接着,队员们在齐腰深的油坑里抢装新井口。这时,如果大风吹来一颗带火的油焦,或者拆除井口过程中产生火花,这口已扑灭的油井将会瞬间复燃,他们势必葬身火海。就这样,历经6天苦战,BG42井终于被制服。这是中国灭火队的第五个进攻目标,他们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1991年10月27日,中国灭火队在布尔干油田扑灭最后一口油井大火,这支首次佩戴国旗臂章出国的队伍,在火海油焦中浴血奋战53天,扑灭10口日敞喷量万吨级的油井大火。

在“世界灭火奥林匹克”的竞技舞台上,中国灭火队展现了石油人战天斗地的精神面貌,受到科威特政府和在科各国灭火队的一致尊敬,为当时被封锁的中国获得了一个4亿美元的国际合同,为国家能源建设事业写下光辉篇章。

这次救援,刘伟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人员在近井口作业风险太大,要想实现本质安全,必须无人化。

救援装备迈向智能化

2003年,刘伟部队转业后,来到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2006年参加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救援任务——土库曼斯坦奥斯曼3井抢险。

作为救援队员,他要深入危险核心——井口,去实施作业。由于此前土库曼斯坦处置失当,导致井口严重破损、倾斜,高达百米的火柱从破裂的井口四散喷出,无法接近。第二天,在强劲水炮掩护下,正当他作业时,风向突变,一条飞来的火舌朝他直扑而来。瞬间,他朝反方向猛地一退,脸上还是被火舌“舔了一下”。每次想到这里,刘伟都感到后怕。

这次救援,刘伟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人员在近井口作业风险太大,要想实现本质安全,必须无人化。回国后,刘伟与同事一道开展装备升级改造,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毫无先例可循、各不相同的复杂井况常让他们陷入瓶颈。

此后,刘伟又参加了十余口国内外重大油气井的抢险救援。他和队友们从一次次艰难的任务中汲取经验,成功研发一代又一代新装置:从过去普通金属切割到便携式切割工具,从需要吊车移动的固定水泵到更灵活的遥控水泵机组……在他们的努力下,60余项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产品面世,在全国16个油田和探区及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等国成功处理40余起重大井喷失控、着火事故,创造了多项世界油气井灭火史上的新纪录,现场救援正朝着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前进。

2018年,最新一代失控井一体化井口装置重磅“出炉”,刘伟抚摸着这台庞然大物激动不已:“有了这台装置,监控探头将成为我们的眼睛,机械臂将代替我们的双手,今后我们不必再冒着生命危险在井口战斗了。”现在,同等工况下,他和队友们可以站在几十米外,通过远程遥控就能将装置一次性送至井口,不仅安全得到保障,井口重置效率较过去至少提高80%。

刘伟时常抚摸脸上留下的伤疤,为自己是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的一员自豪,勇气加智慧也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座右铭。

1973年除夕,长庆油田井下技术作业指挥部的科研和化验人员没有忙着迎接新年,而是人人抱着一碗槐树豆,这是怎么回事?

吃压裂饭,唱压裂歌,过压裂年

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对低渗透油田认识不足,第一批改造的油井很快就出现产量递减。经过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待大面积、低渗透油层,主要任务是研究对其如何进行压裂开发,压开了就有面积,有储量,压不开等于零。”长庆井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1973年,按照燃化部要求,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开展以攻克低渗透为主要内容的“压裂年”活动,4月10日,“井下技术作业指挥部”成立,开始了长庆以压裂为先导的油田勘探开发模式。为做好压裂攻关试验,指挥部的领导积极发动科研人员围绕压裂进行攻关。研究所的科研、化验人员,为试制出减少伤害油层的优质压裂液,他们放弃了春节休息,在吃年夜饭时每人为试验攻关剥一碗槐树豆,这槐树豆是试制优质压裂液的原料。见他们剥这个,指挥部领导李敬和周世英等就动员机关干部职工,一起都来剥槐树豆。长庆当时所谓“压裂年里吃压裂饭”的活动,就指的这个。通过研究多种配方,试验成功水基冻胶压裂液,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压裂奏效后,接着,油田会战指挥部经过充分研究做出1974年至1975年在马岭实施“五路会战”的决定。“马岭产能会战”最大的成功是压裂的成功,是向低渗透油田进攻的成功。在150平方公里范围内,通过压裂把不出油的井压出了油,把不连片的区块连成了片,稳定了人心,鼓舞了长庆石油人在陕甘宁这块土地上勇往直前的信心。能让不出油的井出油,不连片的区块连片,是在低渗透王国里的创举,为全国石油系统提供了一个科学发展的范例。

“吃压裂饭,唱压裂歌,过压裂年”所体现出来的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是长庆井下人实事求是,用创新精神科学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的生动体现。

1983年,在安塞油田发现井塞1井,长庆井下压裂改造长2油层,喜获工业油流,揭开了一个亿吨级油田的面纱,圆了几代石油人在陕北找油的梦想。

压裂改造峰回路转

1983年,塞1井、塞6井相继发现工业油流后,原长庆石油勘探局组成前线指挥部,部署了一大批探井,安塞会战打响。

为了科学有效开发安塞油田,1987年,国家下达了“安全低渗透油藏压裂投产”的攻关课题,长庆井下人开始了艰难探索。为降服安塞油田开发中的拦路虎,重点进行了油层压裂改造、丛式钻井和注水工程的攻关,被誉为提高油田开发效益的“三驾马车”。其中,长庆井下以“安塞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投产工艺技术”对安塞特低渗油田开发从技术上提供了支持,保障了其高效开发。长庆井下提出了整体压裂开发技术,使油田在注水后,水线均匀推进,提高扫油效率,达到长期稳产。他们对压裂的形态、裂缝对流体的引导能力、压力砂的数量、何种压裂液最佳等都进行了不同规模、配方的试验,并确定了最适合安塞地层的加砂强度、砂比、排量数据,为安塞油田工业化开发找到出路。

接下来的十年里,安塞油田大面积压裂打开了局面,长庆井下掌握了各区块水力压裂裂缝的方位和形态,制定了分区压裂工艺技术设计方案,建立了一整套合理的压裂施工参数,并进行压裂效果分析,从而不断修正设计参数。在压裂工艺上,总结出一套适合安塞低渗透油田的油层改造整体压裂技术,有效增强了压裂效果,大幅度降低了压裂成本,使安塞油田实现经济开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安塞油田开发力度逐年加大,每年新建产能10余万吨,创造了低渗透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安塞油田召开全国低渗透油田开发现场会,总结出了“安塞模式”,向全国石油企业推广。安塞油田成为我国陆上又一个百万吨大油田。

与此同时,长庆井下创新攻关形成的系列改造技术,为靖安油田、靖边气田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技术成果成功应用到吴起油田、评北油田、油房庄油田、榆林气田的压裂改造,成为特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

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实验室,是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下属的四大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主任张波见证了园区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现在,园区越来越好”

2006年,川庆钻探长庆井下科技创新文化示范园破土动工,2008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当年9月,作为长庆井下工具研发制造中心技术人员,张波首批入驻园区。

“那时园区仅有4排工房和一个彩钢板搭建的平房办公区。现在,园区越来越好。”张波说。

以“打造国内顶尖井下作业技术研发试验和人才培养平台”为创新目标,长庆井下对园区不断进行创新升级改造。井下作业工具展厅、压裂工艺技术展厅、压裂酸化液体展厅三大展厅凸显井下作业三大核心业务技术的发展。压裂工艺技术实验区、井下作业工具研发制造区、压裂酸化液体中试区、井下作业技能培训区四大板块各有重点:工艺技术实验区重在展示实力,突出展示公司在转型发展中引领井下作业前沿业务的二氧化碳压裂、连续管压裂、水平井施工、带压作业等技术实力;工具和液体重在展示产品的研发、制造,扩大影响力;在车间、实验室适当展示能反映班组管理活动、质量控制、绩效考核、员工创新创效等方面的内容,提升软实力方面的展示,全面反映了公司技术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

在凸显科技创新文化示范的同时,突出人文环境建设,不仅有花园、广场,还有活动场所及培训公寓所,多功能会议室,先后迎接国内、国际技术专家及团队现场观摩交流近百次,受到广泛赞誉,为公司市场开拓,转型发展、推动高端技术引领长庆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园区科技创新文化示范,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工艺技术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企业中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通过自主创新,公司配套形成一整套适应鄂尔多斯盆地“三低”油气储层改造的八大系列技术和两大系列产品,其中,压裂酸化液体体系、分层分段压裂、工厂化压裂、二氧化碳压裂、安全环保试油技术、钢丝完井作业、带压作业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CQ-TDY水平井水力喷射多级压裂工具、CQ-PSK多级水力喷射工具被列为集团公司和国家级技术创新利器。

感言

我参加工作就来到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在这个具有光荣传统、肩负重要使命、拥有厚重文化的英雄团体里,石油人艰苦创业、勇于奉献、攻坚克难,在生死考验面前义无反顾、赴汤蹈火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多年来,我们既在井控应急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上深耕细作,又持续向溢流精准识别、自动化压井、井口隐患治理等井控技术方向攻关,既要会“治”,更要能“防”。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让我不懈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提升井控技术水平、为国家油气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留洋

作为中国灭火队的一员、井控应急救援抢险灭火现场作业的实施者,我先后参与了各种类型井喷失控事故的现场作业,感受过先辈们当年在科威特抢险灭火所面临的极度艰辛和生死考验,也见证了中国油气井抢险灭火技术不断进步、装备不断升级的历程。当前,装备智能化、井口操作无人化,带来的不仅是抢险作业的时效和成功率的提高,更是对我们一线人员生命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作训队队长杨宁

工具中心在园区的十年来,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工具要投入现场,我们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组装的工具也越来越精巧,越来越科技化。2018年我们的工具出口到非洲,我为自己组装的工具能出国去服务,感到骄傲和自豪!——长庆井下工具研发制造中心员工龙海

之前我们的井下工具、现场施工装备研发出来后只能上井试验,风险很大。通过十来年的精心建设,我们建成了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实验室、二氧化碳压裂实验室、气井全生命周期实验室、连续油管实验室等9个专业化实验室,缩短了相关产品研发投产周期,降低了现场试验风险,也为公司科技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展示平台,对公司科技研发的进步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长庆井下实验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景志明

川庆钻探长庆井下科技创新文化示范园凝结了长庆井下人40多年来的奋斗创业史,它在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辛勤付出和共同努力下开花、结果。作为一线石油人,能亲身参与并目睹了近20年来企业的发展和巨变,我感到自豪和欣慰,眼前的一切更是长庆井下人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长庆井下靖安项目部政工组组长王建恒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hulong2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20750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