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理丨走进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6) 吐哈追寻精神的力量

   2022-12-17 石油设备网Yuanyou9650
核心提示:海拔最低盆地隆起精神高地素以火洲著称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是中国海拔最低陆地。这里砾石遍地,寸草不生。八百里火焰山和库木塔

海拔最低盆地隆起精神高地

素以火洲著称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是中国海拔最低陆地。这里砾石遍地,寸草不生。八百里火焰山和库木塔格浩瀚沙海犹如两个巨大的火炉,让这里成为我国最炎热的地方。

27年前,聆听着“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嘹亮号角,吐哈石油人开始了艰难而辉煌的征途,而照亮这漫漫征程的,则是艰苦创业的石油精神。

会战之初,奋战在八百里火焰山下的石油员工,克服环境恶劣、物资匮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困难,在“两新两高”方针指引下,战严寒、斗酷暑,舍小家、顾大局,艰苦创业,既锻炼了队伍,也培育了吐哈会战四种精神:高效率快节奏的只争朝夕精神,创一流上水平的开拓创新精神,吃大苦耐大劳的艰苦奋斗精神,识大体顾大局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四种精神深深融入每个吐哈石油人的血液,熔铸成油田企业文化的精髓与内核,奠定了吐哈油田发展的精神底蕴。

如今,在这海拔凹地,以集团公司命名的台参一井展厅、三塘湖杨拯陆雕像、红连文化园、铁军展厅4个石油精神教育基地为支撑的企业文化阵地,让吐哈油田建设者在戈壁滩上建起现代化大油田的同时,在中国海拔最低的内陆盆地隆起精神的高地。

台参一井

侏罗纪绽放的“报春花”

一口井开启了一个时代,一口井预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台参一井是吐哈油田的发现井、功勋井。1989年1月5日,鄯善弧形构造带上的科学探索井——台参一井在侏罗纪地层喜获工业油流,被誉为当年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枝报春花”,并由此发现了鄯善油田。

此后,温米、丘陵、丘东、红连等油气田相继被发现,揭开了吐哈油田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序幕,原油产量由1990年的2.9万吨,快速上升到1997年的300万吨。

1998年,台参一井被确定为吐鲁番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台参一井见证吐哈油田的成长和发展正好30周年。30年来,吐哈石油人秉承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使命与担当,为共和国写就了一部扎根西部、奉献青春的辉煌发展史。30年来,“新体制、新技术”的改革创新精神没有改变。30年来,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传承没有改变。

如今,走进台参一井已经成为吐哈油田青工入厂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吐哈油田恢弘发展的历程中,一批又一批石油人依靠精神的力量,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将油田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铁军展厅

井场是战场战场无弱兵

在火焰山脚下,古丝绸之路重镇鄯善县。一座展厅将吐哈井下矢志为油、砥砺奋进的英雄事迹用图文声像浓缩在这里。

1989年1月5日,科学探井——台参1井喷油。一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火焰山麓激荡起沸腾的铁流。1991年3月26日,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专程到吐哈井下慰问,他说:“你们个个是铁人,队伍是铁军,今天我送给你们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字——铁军!”

自此铁军这个称号,成为吐哈井下这支队伍开拓市场的金字招牌。

2000年,铁军代表中国石油出征哈萨克斯坦扎纳诺尔油田,打破当地冬季不施工“禁令”,优质完成两口先导性压裂施工,被哈国媒体称为“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2003年在塔河市场,“修井学吐哈”被写进甲方工作报告。2006年,驻法大使赵进军在压裂施工现场题词“中国石油井下铁军万岁”。如今,铁军脚步遍及委内瑞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外市场。

30年来,这支英雄的团队用自己的理想、信念、意志和无穷智慧凝结出“敬业、担当、执行、严明”的铁军精神、“为油田服务一辈子”的铁军使命和铁军特有的“五实七严”行为规范。通过“思想育军——增强向心力、作风建军——增强执行力、技术强军——增强竞争力、文化领军——增强超越力、市场阅军——增强品牌力”,全力培育一支能攻坚啃硬的铁军队伍。

感言

从敢为人先开创我国压裂之先河,到以一流技术叩开世界的大门。多年来,吐哈井下的铁军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谱写了一部砥砺奋进的英雄诗篇。

走进铁军展厅,我看到在支援大庆会战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他们人拉肩扛搞石油的豪迈气概;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号角吹响时,他们立志征服火焰山的坚定决绝。三伏鏖战吐鲁番,三九大战三塘湖,荣誉室中一块块奖牌,一个个奖杯就是这支英雄队伍奉献的见证。

故事可以成为历史,但是铁军精神将与铁军队伍永远相伴。铁军血脉将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吐哈井下任慈蕊

火焰山下,千里油区,油罐矗立,井架林林。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吐哈石油人战严寒、斗酷暑,舍小家、顾大局,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会战精神,创一流、上水平的开拓创新精神,吃大苦、耐大劳的艰苦奋斗精神,识大体、顾大局的无私奉献精神,只为建设美好吐哈。

“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升华伟大的精神!”回顾吐哈石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弘扬吐哈会战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烈火青春,只争朝夕!不忘初心,执着前行!

——吐哈井下酸化压裂所冯雷

在台参一井,我看到了老一代石油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和雄心壮志。作为新时代的吐哈人,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石油精神,大力倡导新时期“石油精神”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和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传承好石油精神,就要把石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学习:和书本学,和同事学,和实践学。二是要自我反省。要经常在工作中反省检讨自己,发现不足,及时修正。三是要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业务上的尖子,实践中的实干家。

——吐哈工程技术研究院王玉明

吐哈井下压裂铁军在上产施工现场抢接压裂管汇。

上一代艰苦奋斗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原吐哈井下公司大修侧钻分公司经理秦国洪)

1989年1月,台参1井喷油,拉开了吐哈石油会战序幕。凭着过硬的作风和技术,我所在的“红五号车组”成了第一批参加吐哈会战的作业队伍。

我和队友们简单收拾了几件所谓“工服”,满怀雄心壮志,坐上大卡车就来到了新疆。吐哈6月份的天气那叫个热,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暑、脱水、失眠等症状,不巧的是我的心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可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谁都没有退缩。我们进疆作业的第一口井是鄯5井,当看到溢出的绿色液体时,大家都没反应过来,没想到会自喷,因为玉门很少有自喷井。等我反应过来,赶紧喊快封井时,原油已经喷了两三米高。第一口井能自喷,让我们非常高兴,大家顾不上满身的油污,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欢呼、跳跃,所有的劳累和烦恼在那一刻都烟消云散。

刚到新疆时,用的还是T12通井机,面对3000多米的井深,设备有点跟不上,只能起下单根,用管钳上卸扣。搬迁劳动强度很大,每搬一次家,都需要打水泥基础,还要挖10个2米多深的绷绳坑。戈壁滩上全是盐碱和石头,为了挖绷绳坑,大家手上磨的血泡一个接一个。记得有一次搬家,等了一天吊车还没有到位,怎么办?铁人说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于是我就动员大家动手抬油管。两口井相距500多米,一开始,两个人抬一根油管,后来就四个人,再后来实在抬不动了,就六个人抬。300多根油管,硬是被我们抬到了施工井场,摆放整齐。这么大的劳动强度,没人中途掉队,这就是“人拉肩扛搞石油”的真实写照。

当了30多年的石油工人,远离亲人,征战沙场,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都说石油人没有家,可身为铁军的一员,我觉得,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只要找到油花花,再苦再难不算啥

(吐哈油田公司退休员工林敬民)

1983年,我在参加工作两年后被调入玉门6052钻井队。

当时已走过40多年开发历程的玉门油田开始踏上艰难找油路。我们队先后去过青海、张掖等区域打井,但都一无所获。

1987年3月,我们队上新疆打台参一井。1个多月后,我作为副队长带着两个小班到达鄯善。5月在玉门得穿毛衣,可在新疆连衬衫都穿不住。当时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井上用的设备、物资都得经过几番辗转才能到达目的地,来一批设备我们就拆卸、安装一批,全是自己干。

9月22日,台参一井终于开钻了。我在队上主要负责技术和生产。在鄯善打井的第一个冬天让我印象深刻。进入11月下旬,天气冷了,我们装好锅炉和暖气管线,进行了试通气,准备第二天给油气水管线做保温。现在这些管线都是用电热带缠着,那时的技术和条件有限,我们只能把它们和暖气管线并在一起,用毛毡缠起来做保温。让人猝不及防的是,23日晚上,寒流突然来袭,气温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把管线全给冻住了。冬天真冷啊,出去几分钟就快冻透了。第二天一早,队上全体人员不顾寒冷,一起为管线解冻。食堂的茶炉房不停地烧开水,大伙提着水桶为管线一寸寸解冻。用了3天时间,管线终于全部解冻,钻机正常运转。

我们用了1年多的时间打完台参一井。1988年5月,台参一井打到油层后取芯,大伙充满期待,但岩芯取出来后,只是闻着有油味儿,表面却光秃秃的,像磨刀石一样。我们的心里那叫一个难受,不会又没有油吧!11月15日,这口井完井,我们配合试油队开始试油,12月28日进行射孔。在刺骨的寒风中,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进度的推进,我们既兴奋又不安。

1989年1月5日,台参一井喷出黄褐色工业油流,深埋地下的油藏终于被唤醒。那一天,我们高兴极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出油了,出油了……”

新时代青春自强

马强:数据里藏着油气希望

周一一早,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的马强,来不及进家门,就匆匆赶往吐哈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周一大讲堂”。

台下坐满了科研人员。一谈到他深爱的石油勘探专业,马强就滔滔不绝。

2015年,马强论证提交的三塘湖马67井一举获得日产65立方米的高产油流。2016年,马强利用水平井在条东西山窑组获得工业产能。2017年,马强和团队提交的马220井获得高产。2018年,马强与团队转战条湖凹陷,一起发现条34块油藏并获集团公司嘉奖。

今年元旦刚过,马强担任准东勘探研究项目经理。面对从零开始的局面,马强带领着团队一项项解决问题。工作刚开始,面对近百G的新区照片资料数据,他和团队连续奋战,仅一周就完成分类、整理,并移交入库。

马强说,老一辈勘探科技工作者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用自己的勤奋和知识,为国家找油。油田的期盼,祖国石油工业的期盼,就是石油知识分子的期盼,更是油田青年奋斗的方向。他始终坚信,只要把艰苦创业的石油精神贯穿在自己的工作中,就能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就能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新业绩。

杨勇:把青春“压裂”出光芒

杨勇是吐哈井下铁军中的一员,集团公司优秀青年。身为铁军压裂一队队长,杨勇常年奋战在艰苦偏远的戈壁深处,被同事们称为“拼命郎”。

杨勇的口头禅是:“在岗位上的每一天,我都要身先士卒,让铁军精神在我带领的队伍中发扬光大。”恰4井井场位于一个山谷里,位置偏远,地势陡峭。为了按期实施压裂,杨勇带头靠人拉肩扛将放喷管线一根根抬上山。因地处山谷,为防止山上冰雪融化,发生洪水,他和队员们一锨一锨地筑起了一条长60米、宽3米、高2米的防洪坝。

在兄弟们的心中,杨勇就是个铁人。2016年,由于压裂工作量不足,杨勇每天奔波于各采油厂之间,争取工作量,中午饿了啃个馒头凑合,困了在车上眯一会儿解乏。通过他的努力,压裂一队拓展了常规洗井、酸洗酸化、小排量酸洗、放压排液等业务,兄弟们有活干了,他也更忙了。

参加工作以来,杨勇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定信念,带领压裂队伍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他说,我23岁来到吐哈,吐哈的石油精神、铁军精神早已溶入了我的血液,只要这里需要我,我就愿意让我的青春在这里闪光。

马平平:石油精神才是钻井的“血液”

9月2日,吐哈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的马平平,驱车赶往钻井现场,解决钻井液问题。

谈起自己的工作,马平平说:“人们都说泥浆是钻井的血液,可我觉得,石油精神才是钻井的血液。没有这种精神,就打不好井。”

刚接触泥浆时,马平平上班时跟着现场师傅学实际操作经验,把一开、二开、起下钻、完井、固井每一个重要环节都用笔记录下来。下班后,马平平蹲在泥浆池边,一边观察泥浆的变化,一边抽空学习先进的钻井液理论。轮休回家,为了搞懂钻井液性能、各种化学品作用机理、现场工艺以及相关设备工作原理,他在网上下载学习视频,去图书室查资料。

走上钻井液科研岗位后,马平平主动请缨,研发新型防塌钻井液体系。一连几个月,马平平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度过。

为了攻克吐哈胜北喀拉扎油气藏的低压强水敏难点,马平平和团队几乎每天泡在实验室,历时两年,最终研发出可循环油基泡沫钻井液体系,有效解决了低压油气藏保护问题,让吐哈已发现19年的强水敏气藏得到了有效动用。

回想起那段难忘的日子,马平平说:“在和钻井液打交道的过程中,是石油精神的支撑,让我坚持了下来。”

近年来,马平平和他的团队研发了弱凝胶、GRD聚合物、恶性井漏的防漏堵漏等十余项钻井液技术,成功解决了水平井井眼净化、恶性井漏等技术难题,为吐哈油田节约了钻井费用几千万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hulong2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20750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