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畔,龙潭山下。这里是“雾凇之都”,也是中国工业文化的一方重地。
60多年前,怀揣着建设新中国强大化学工业理想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荒芜的松花江北岸,建起一片钢铁丛林,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吉林石化。这里是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也因此被誉为“新中国化工长子”。
60多年来,吉林石化为国家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先后输送和培养各类人才6万多人,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超过1000亿元,取得科研成果700多项,获得国家级荣誉100多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吉林石化“四种精神”,为我国化学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吉林石化“四种精神”,即由老劳模王芝牛、于德泉、李国才、桂纯等几代人创造的体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的“背山精神”“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登天精神”,是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林石化的发展和延伸,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近年来,吉林石化坚持用“四种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深挖“四种精神”的时代内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着力在改革创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出实招,充分释放企业内部活力、动力与潜力,助力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周伟)
化肥厂造粒塔
吉林石化化肥厂前身是吉林肥料厂,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化肥厂硝酸铵装置造粒塔1957年建成试生产,新中国第一袋化肥就从这里产出。
上世纪60年代,全厂干部员工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战胜了设备能力不足、技术瓶颈突出等困难,攻克了日产千吨合成氨的难关,提前7天完成年产30万吨合成氨任务,创造了以“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牢记责任、埋头苦干”为核心的“背山精神”。
电石厂煤气鼓风机
吉林石化电石厂作为吉林“三大化”之一,是新中国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
煤气鼓风机自1958年7月投产至2009年5月停运,运行了51年,既见证了我国化学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也见证了电石厂6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沧桑巨变的光辉历程。
如今,煤气鼓风机成为企业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载体,激励干部员工继承老一辈攻坚克难、实干奉献的精神,将企业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敢想敢干,敢向洋设备开刀,上世纪90年代的“革新大腕”、今年80岁的张贞泉完成30多项革新,创造综合效益700多万元——
“咱是工厂的主人,就要干主人的活”
“那些年,就是凭着这股子‘犟’,用‘勤、苦、钻’三股劲制服了一个个洋设备……”今年春节前夕,80岁的张贞泉与吉林石化化肥厂现任厂长聊起当年技术革新的往事,依旧很激动。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让张贞泉印象最深的一次革新改造,就是降服两台进口“大泵”。
1985年,合成气车间有两台从日本进口的半贫液泵,每台功率540千瓦。它的作用是将热钾碱溶液加压到40公斤后,供洗涤塔清洗煤气。因为功率大,大伙都叫它“大泵”。可这两台“大泵”投用时间不长,机械密封就不行了,泄漏严重,好的能用十天半个月,不好的一试车就漏。
“每次停车,就损失十几万元。消耗的费用真是太大了,让人既心疼又着急!”张贞泉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车间只好先停用这两台“大泵”,用两台贫液泵代替,继续维持生产。
那段时间,张贞泉满脑子都是这两台“大泵”,每天早来晚走,把堆放在车间里的一大堆报废了的密封件翻了一遍又一遍,研究来研究去……可是几十天过去了,一点眉目都没有。
“算了吧,这洋玩意不是好玩的。”身边的人都好心劝他。可他不但没有放弃,还坚决地说:“这机器洋人能造,咱中国人就能造、也能修,不信治不了它!”张贞泉又来了犟劲。
那段日子,张贞泉把报废密封件反复检查研究,蹲在设备旁仔细观察测量,用手“诊脉”知道它有点“高烧”;将螺丝刀触到设备上,用耳朵听出它有点拍打声;用指甲顶到设备上,觉得有跳动感……这些细小变化他做了40多次记录。
经过半年钻研,张贞泉终于找到了病根:密封处压力过大、温度过高,造成碱液外溢。接着,他又反复研究分析,最终提出了消除振动、改换冲洗、降低压力和温度的综合治理方案,一试验就取得了成功。这下子,“大泵”从十天、半个月换一次备件到连续运行一年也不坏,再也不用购买进口备件,一年光节省备件费就有16万元。“这在当时可以买一台豪华桑塔纳轿车了。”张贞泉说。
那些年,为每一项革新熬了多少夜、做了多少次实验,张贞泉已记不清,可他一直没有忘记的是几十年坚持技术革新,坚持想主人的事、干好主人的活,把吉林石化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记者 周伟 通讯员 赵月)
33岁的赵成浩接过先辈的旗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让“背山精神”在岗位上闪光——
“要想降本增效,就要精打细算”
“班组是化工装置管理的最小单位,降本增效就得在班组管理中一点一滴抠出来。”4月3日,吉林石化化肥厂丁辛醇车间化工二班班长赵成浩说。
降本增效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传承“背山精神”的一个缩影。
2019年,丁辛醇装置600A单元缩合反应器的收率总是在95.5%,而设计值是96.2%。虽然只有7‰的微小差距,但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这事一直困扰着赵成浩。
“咱们‘丛强班’是个光荣的集体,眼瞅着工厂顶着那么大的效益压力,咱们决不能退缩,要帮着厂子过了这一关。”赵成浩在班组会上对大家说。
赵成浩给员工们算了一笔账:收率提高1‰,每小时多生产7.75公斤产品,确实不算多,但是一天就是186公斤,一个月就是5吨多,一年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赵成浩带领员工精心设计多套调优方案,并逐项进行试验,流量阀、液位阀、进料温度阀……凡是相互关联的控制阀,都要一个一个调,一个一个试,一个一个分析。就这样,赵成浩和班组成员在半年时间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们没有气馁。
在连续积累了3600多个工艺数据后,赵成浩带领班组终于找到了最佳控制点,把收率提高到96.8%,不仅超越了设计值,而且年增产400吨。
通过一次次技术攻关,赵成浩深刻地感受到,不怕效益少、不怕贡献小,就怕用心找。
在工厂和车间的支持下,赵成浩先后参与实施了延长加氢单元催化剂使用寿命等10余项攻关,提合理化建议68项,为企业创效200余万元。
在老一辈“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牢记责任、埋头苦干”的“背山精神”指引下,赵成浩把自己前进的脚步与企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作为吉林石化新时期‘背山精神’的代表人物,只有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才能无愧于组织信任、无愧于这个称号。”赵成浩说。(记者 周伟 通讯员 赵月)
50岁的顿洪斌31年扎根一线,发扬“麻袋毛精神”,当好装置运行的“总管家”,不断挖潜增效、降本降费——
“增产增效才是硬道理”
“我们既要把装置维护好,更要在降低装置成本上下功夫,增产增效才是硬道理。”4月6日,吉林石化电石厂氯磺化车间化工四班班长顿洪斌说。
1989年,顿洪斌技校毕业后来到吉林石化电石厂氯磺化车间。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被老一辈建设者像电石一样“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的创业精神打动,以“麻袋毛精神”为指引,一心扑在生产一线,当好装置运行的“总管家”。
氯磺化装置生产中用到的桶装消泡剂,一般采用油抽子方式将液体抽取出来,每次桶底都有少许残留。
“这也是钱啊,一滴也是成本,决不能浪费。”顿洪斌说。于是,他坚持把这些空桶“吃干榨尽”,用人工方式一桶桶地将残留液体倾倒、收集起来,一年下来节省了2万余元。同事们看到他的“战果”也纷纷效仿。
平时,顿洪斌喜欢在装置旁转悠。一次,他在巡检中发现车间的热风幕采用蒸汽加热,存在拉高生产成本的情况。经过反复琢磨,他提出改用电加热替代蒸汽加热。改型后,两台电热风幕全年可节约费用13.3万元。
在此基础上,他又针对胶液筐更换频繁造成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更换溶解釜釜底阀的建议,每年可节约费用1.76万元。
“千难万难不能让工厂为难,同舟共济更要主动作为。”顿洪斌说。近年来,身处结构调整阶段的电石厂,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顿洪斌下定决心:“宁肯掉几斤肉,也要在挖潜增效上做出点成绩。”
氯硫系统阀门泄漏频繁需经常更换,既耗费人工和材料,又影响装置安全生产。顿洪斌白天守在现场,仔细查找阀门泄漏的原因,晚上回家继续查阅资料。经过认真研究,他提出将J41F阀门应用于氯硫系统的建议,并用氟密封面替代合金钢密封面,终于解决了阀门内漏频繁的问题,且每个阀门成本还可以再降低8000元。2019年,他发现并消除隐患38项,提出生产运行、挖潜增效等合理化建议26项,节约近百万元。
31年来,顿洪斌与电石厂结下了特殊的情缘,这里的每一台阀门、每一条管线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
“最轻不过麻袋毛,蔚为精神力千钧。面对化工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更应精打细算,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顿洪斌说。 (记者赵极通讯员籍红)
不在仪器室,就在去仪器室的路上。这是“矛盾乐精神”红旗手张澜澜每天的日常写照,一位敢向困难叫板的80后分析班班长——
“倾注的精力越多,回报就越多”
“分析是化工生产的眼睛,想要生产运行高质量,眼睛可要擦得亮亮的,容不得一点马虎。”4月2日,在吉林石化电石厂分析车间,张澜澜对记者解释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80后张澜澜是电石厂分析车间的分析班长。她技校毕业后来到吉林石化,凭借勤奋好学的钻劲、攻坚克难的韧劲,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成为公司内外分析专业远近闻名的技术专家。
2013年,为抢占醇醚产品市场、率先研发出PEG400新牌号产品,吉林石化从德国引进一台羧值分析仪,用于快速检测分析产品质量。
“厂家技术人员一般只提供设备基本参数设置范围,具体数值还需要根据产品特点去摸索找准。同时,为了日后用起来方便,还需要把整个软件操作流程界面翻译成中文。”张澜澜说。
张澜澜主动向厂里请缨,白天在仪器室通过控制变量一点点试验、记录、对比,晚上回家翻资料编写中文版的操作说明。经过两个月上千次的试验校准,最终建立了12个醇醚系列产品分析检测模型,将单个样品测试时间由两小时缩短到10分钟,同时完成一本中文软件操作流程说明。
2014年,为提高电解装置盐水成分分析的准确性、降低离子膜损坏风险,张澜澜再次带领大家进行攻关。
“电解槽离子膜是电解装置的核心设备,对杂质反应十分灵敏,要求其他离子含量小于0.02ppm,一旦超标就会有损坏风险,且不可修复。”张澜澜说。
说干就干,张澜澜通过咨询分析仪器专家、查找档案资料,对现有的ICP(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进样和光路系统进行拆卸清洗,收集试验数据1469个,经对比分析,成功建立了盐水痕量金属元素含量分析法,为电解槽离子膜工艺参数管控、装置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倾注的精力越多,回报也就越多。”张澜澜说。多年来,她以“矛盾乐精神”为引领,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间接为工厂创造效益100余万元。她提出的烘箱法测定氯磺化聚乙烯橡胶中挥发份含量方法,被收录到《氯磺化聚乙烯产品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记者 赵极 通讯员 籍红)
感言
我上学时就总听父亲给我讲“四种精神”的故事。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感召,吸引我追随着父辈的脚步,把自己的事业融入企业的发展,使我得到快速成长。我要用踏实勤恳的工作,去做“四种精神”传承者、践行者,用奋斗的足迹书写自己青春的篇章。——吉林石化“四种精神”红旗手贾永涛
一代代吉林石化人前赴后继,为了事业和理想拼搏奋斗,用一言一行传承着“四种精神”。我要在本职岗位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坚定地做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吉林石化公司劳动模范王艳超
上世纪60年代,老厂长王芝牛带领干部员工以“革命加拼命”,创造了“背山精神”。历经60多年的沉淀与升华,“背山精神”已融入一代代吉林石化人的血脉,也将不断激励新时期化肥人以责任为己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化肥厂党委书记徐国庆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电石厂优良传统,脚踏实地,用我们的青春谱写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电石厂党群工作科副科长张冬梅
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根,以“四种精神”为干,以电石创业发展历程为背景的电石文化体系,成为电石厂人共同的行动指南。——电石厂仪表车间党支部副书记任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