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块“的确良”化纤原料从这里诞生。
48年前,她由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为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化纤基地,点燃了解决“粮棉争地”问题、实现人均“七尺布”的希望。
共和国“种子队”、国企“种子队”在这里见证。
48年间,她在百折不回中沧桑巨变,折射出一个国有老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迈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从摆脱连续12年巨额亏损到持续盈利,从打赢炼化转型升级战到赢得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和赞誉,翻开辽阳石化的奋斗史,这里有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蕴藏着中国石油持续向前的力量。
这里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1972年2月,由毛泽东同志亲笔圈定建设的中国北方最大化纤基地,在东北最早的城市辽阳市东南部规划建设。
这里曾经是老牌国企脱胎换骨的见证者。1996年9月,被列入国家“八五”计划重点项目的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到2003年,辽阳石化建成国内重要的炼化生产企业和千万吨俄罗斯原油加工生产基地,标志着由“大化纤”向“大炼油”“大芳烃”的发展转型。
这里是赢得总书记赞誉的共和国“种子队”、国企“种子队”最高荣耀的践行者。2018年9月20日,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程——俄罗斯原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项目一次开车成功,让辽阳石化产业结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更打开了化工业务转型升级的通道。
48年巨变。从“毛主席圈定我施工,建设辽化多光荣”到如今“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代辽阳石化人传承“辽化四种精神”,正在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满怀豪情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途!
俄罗斯原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项目
图为辽阳石化厂区全景。 黄勇 摄辽阳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企业。
2018年9月,历时583天艰苦奋战,中俄原油二线工程的保障项目,纳入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国石油炼化业务转型升级的标志性项目——俄罗斯原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项目建设开车一次成功,创造了国内同类项目建设时间最短、开工效率最高、1500万工时无事故等多项纪录,成为炼化项目建设开工的新标杆。
一年多来,辽阳石化以催化裂化装置开满开好、重整装置开稳开优为核心,抓好“一平稳、四优化”,精细调整、稳中求优,确保在最佳效益点上稳定运行,确保效益最大化。累计调和92号、95号、98号国VI汽油250万吨、丙烯12万吨、混合二甲苯34万吨等高效产品,出口燃料油4.45万吨,既解决了无法实现俄油加工“精粮细作”的难题,充分发挥俄油作为优质芳烃原料的优势,又补齐了炼油产业结构短板,完成了新旧动能转换。
芳烃扩能改造项目
近年来,辽阳石化芳烃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2017年,从原料、产品结构、生产运行、公用工程等方面全面优化和落实降本增效措施,实现大重整开车以来的首次长周期满负荷运行;优化项目增效2.1亿元,三苯产量89.67万吨,同比增长84%,成为辽阳石化第一创效大户。
2018年,从严格精细化管理入手,以装置平稳运行为基础,加强生产计划执行、强化生产受控和消瓶颈攻关,140万吨/年重整装置实现长周期运行,全年加工量245万吨,“三苯”总产量108万吨,达到历史最高。2019年以来,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挥俄油资源充足的优势,克服原料成本高的不利因素,加快推进“减油增化”布局。利用去年大检修时机,实施芳烃增效和新增邻二甲苯两处扩能改造项目,成为由“燃料型”向“材料型”转型升级大步迈进的典型代表,在发展中抢占先机。
从产业报国到产业强国,是聚酯人矢志不移的追求,共聚酯承载着辽化人科技自立的梦想,更是对总书记的郑重承诺。辽阳石化聚酯厂副厂长陈颖说——
“让老装置插上腾飞的翅膀!”
陈颖第一次听说共聚酯是在2002年,那时国外垄断这个产品近20年。从生产到销售完全保密,“当时我们想看看共聚酯是啥样的都办不到!”每每提及这段往事,陈颖都感慨万千。
为了突破专利封锁、在连续化装置上生产,陈颖团队研究核心催化剂技术,并开发年产10万吨工艺包。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度太大,工业化试验时突发问题很多,催化剂水解、过滤器击穿、产品黑点……一连十几天不能回家是经常事儿。终于,连续化生产流程打通,产品成功下线。
2017年底,随着国内绿色消费升级,共聚酯发展的春天来了,辽阳石化在已经停产五年的聚酯老装置上启动共聚酯生产。陈颖也从研究院被派到一线生产厂,使产和研的力量结合得更加紧密。
原本以为有了新产品就有了进入市场的机会,但令陈颖万万没想到的是,进口产品每吨价格下降三分之一,阻拦辽阳石化产品进入市场。于是,陈颖和她的伙伴们顶着酷暑,背着样品在南方城市挨家挨户地推介。慢慢地,一小包、一大包……终于,产品一车一车地卖出去了。
2018年9月27日,是陈颖终生难忘的日子,作为劳模代表,她受到前来辽阳石化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得到总书记的鼓励,更加坚定了陈颖做好民族品牌的决心。
今天,辽阳石化已经是国内首家、全球第三家能够量产共聚酯的企业,为辽阳石化、为中国石油拼搏进取、发扬自主创新精神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在共聚酯国产化的道路上,陈颖和她的团队担当使命,挑战极限,因为她始终坚定一个信念:“让老装置插上腾飞的翅膀!”
20余年执着与坚守,“手艺人”终圆工匠梦。潜心钻研转机检修技术,不断攻克设备维修难题。辽阳石化建修公司维修二车间维修一班班长岳景春说——
“为当好‘种子队’贡献‘匠人’力量!”
他本身就是一个爱修摩托车、汽车、手表的“手艺人”。在辽阳石化全面重技术、讲创新的影响下,建修公司维修二车间维修一班班长岳景春把劲头都用到了钻研专业技能上来。
岳景春在工作中解决难题,研发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与编写专业书籍6本,撰写论文10余篇。结合工作经验,他先后研究出“目测机泵找正法”“精快钻孔法”“精、快零部件加工法”。原本锁店老板需要至少3分钟才能完成的钥匙配制,他只需对原配钥匙目测5秒钟,不使用任何量具,只用一把小锉刀就能在30秒内配制出一把新钥匙来。这样的方法应用到零部件加工工作中,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为当好让总书记放心的‘种子队’贡献‘匠人’力量!”今年大检修,建修公司承担辽阳石化所有转机检修任务143项,其中大机组检修59项。为解决检维修人员缺少问题,岳景春所在班组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进入错峰检修状态。在检修一台汽轮机组时,为了调整机组止推轴承间隙,必须重新加工调整垫片,可垫片机械加工回来后,经过尺寸校对,还差0.10毫米,如果再次送走加工,大约还要两天时间。岳景春应用他发明的“精、快零部件加工法”,仅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将垫片修整合格,节省了大量检修时间。
“总书记要我们辽阳石化当好共和国‘种子队’和国有企业‘种子队’,作为辽阳石化的一名技能员工,就要像种子一样,扎根一线,在各自岗位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为我们辽阳石化做强‘种子队’、当好排头兵,撸起袖子加油干!”岳景春说。
308名参战员工、29个日夜连续奋战,创造了国内同类装置换剂作业最短纪录。辽阳石化建修公司检修三车间检修六班班长张宏东说——
“建修,辽化‘钢铁侠’!”
在去年52万吨/年对二甲苯装置大检修换剂作业中,辽阳石化建修公司检修三车间检修六班班长张宏东和308名员工,在29天时间里自主完成13层格栅、806吨吸附剂、1804道焊口、2500米长焊缝作业,被誉为“辽化‘钢铁侠’”。
大检修换剂作业的每个作业指令都精确到分钟,只要上道工序报出预计结束时间,下道工序人员必定提前半小时到场待命。张宏东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绝不能拖大检修的后腿!”他们成立两个作业组,24小时连续作业,坚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战斗,不能一味地冲锋,还需要不时总结与反思。当他们用7个半小时完成第一层任务后,便坐下来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之后的每一层都是如此。就这样,7个小时、6个小时、5个小时……最短的时候一层仅用了4.5个小时!最终,张宏东和同事们比原计划提前6天完成第一阶段卸剂任务,这时的他们信心更足了。
速度上来了,质量更是关键!UOP专家对质量要求异常苛刻,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验收点都要——确认,不符合质量标准,绝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在装配顶层格栅时是否填充石棉绳的问题上,检修班长陈松与UOP专家的意见不一致,陈松多次与UOP专家沟通确认,并最终得到UOP总部的回复认可。现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7月6日21时48分,随着吸附塔人孔顺利封顶,换剂任务也圆满完成。“建修,辽化‘钢铁侠’!”在场的所有人欢呼着、呐喊着,这喜悦冲淡了29个日日夜夜经历的疲惫和辛酸。他们创造了国内同类装置检修的最短纪录,再次创造了“建修速度”!
十年如一日,他们坚守与传承,做着同一件事。从无到有,他们研发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成套技术,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他们大步向前。辽阳石化研究院中试车间主任刘冬说——
“以‘高超’技术实现‘超高’之美!”
2018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辽阳石化视察时,曾对一副防切割手套赞不绝口:“戴上它就可以‘空手夺白刃’了!”而制成这种手套的材料,便是辽阳石化研究院中试车间主任刘冬团队研发整整十年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研究聚乙烯的人都知道,催化剂是聚乙烯的核心技术。可尽管辽阳石化的科技人员制订了详细的方案,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最关键的是催化剂形态和分子量难以同时达到纤维级标准。怎么办?团队中甚至有人打起退堂鼓:“管材超高的效益都那么好了,还开发啥高端料啊,差不多就得了!”平时不爱说话的老高工刘志军说:“科研创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关键时刻,刘冬团队迅速做出调整,重新梳理流程,找出可能的问题点,一个个确认,再一个个排除。
最终,刘冬团队解决了所有难题,催化剂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产品分子量也符合标准,他们终于突破了纤维级超高的核心技术。为了产量能多点儿,值班长刘玉强每天凌晨2时就跑到单位,独自一人开始一天的生产准备。“那么早起来,也就多生产两袋料,何苦啊?”可他却说:“多产两袋是两袋!”这样的工作节奏他一直坚持到现在。刘冬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专属的纤维料配方,提升了产品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也为下一步扩大市场奠定了基础。
磨剑十年,只为挥剑一次。刘冬说:“我们将在自主创新中不断超越自我,开发出像人工关节这样更高端的医疗级产品,以‘高超’技术实现‘超高’之美!”
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浸润岁月。全年365天,他们无惧风雪,行走在守护管道的路上,248公里的管道承载着他们无数的心血,2000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他们一往无前的信念。辽阳石化储运厂公用车间安全工程师于清斌说——
“我们是长输管道守护人!”
辽阳石化有两条共58公里的原油长输管道和一条全长190公里的成品油长输管道。这三条长输管道翻越2座大山、穿越15条大中型河流、6条铁路和26条县级以上公路。辽阳石化储运厂公用车间安全工程师于清斌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却要对管道途经的区域至少巡查两次。
为精准定位这248公里的管道,于清斌他们风雨无阻,用探测仪一步步地丈量和标记。冬天,他们穿着棉大衣、戴着棉帽子,走在大地上,任凭狂风吹在脸上;夏天,地里一块阴凉地方都没有,工作服全都湿透,粘在身上异常难受……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走遍管道途经的27个乡镇121个村庄。
对于清斌来说,巡线再苦再累都不怕,最头疼的就是隐患治理。在盖州管道改线期间,于清斌和同事们白天监督施工,晚上轮流值守,一个月都没有回家……
田间地头,有一条沿着管道走向的小路,那是于清斌和他的同事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巡检通道,上面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忠诚与担当。2017年,老师傅祝军退休时算过,巡线35年间走过51万公里,穿破了98双工作鞋。2020年,巡线班资历最老的胡班长也要退休了……他们始终坚守着一个承诺:“我们是长输管道守护人!”
28个小时,1045条操作指令,43页A4纸,一条也不能错,一条也没有错,所有努力只为催化裂化梦圆的时刻。辽阳石化油化厂二联合车间主任孙继达说——
“打造中国最好的催化裂化!”
2019年大检修开车的前一天,辽阳石化油化厂二联合车间主任孙继达带着几名员工爬上60多米的设备顶部,插上3面红旗。这是催化裂化装置留下来的传统,寓意“旗开得胜”。回想起催化裂化从筹建到投产成功,一路走来,同事们的相濡以沫,孙继达心中百感交集。
2018年,新建俄油项目催化裂化装置开车前,孙继达和同事们白天在现场忙碌,夜里和技术人员聚在一起梳理各个开工节点,编写了一份1045条的操作指令卡。一想到500多天的准备就差这“一哆嗦”了,孙继达心里充满了斗志。
2019年9月16日凌晨1时,油化厂中心控制室发出第一道开车指令,凌晨5时拆除油气大盲板,9时44分再生器加剂,16时58分喷油成功,1000多条指令一气呵成,精确无误。鲜红的大屏幕上随即打出:俄油项目催化裂化装置投料开车成功!中控室里沸腾了,大家激动地握手、拥抱……
为实现丙烯产品突破设计值,达到优级品指标,生产副主任徐勇憋着一股劲,誓要把丙烯中的水含量降下来。那段时间,他每天泡在中控室和装置现场。同事们看见他熬红的双眼,劝他说:“赶紧回去休息会儿吧!”他却继续扑在操作台上调整。终于,有了领先于同行的丙烯脱水操作工艺,每年可多创效近千万元。
2019年大检修开车,辽阳石化成为第一家停开工过程中火炬零排放的催化裂化装置。从调研、讨论、出方案再到桌面演练,整整磨合了三个月。成功的那一天,来指导操作的兄弟企业专家们不由得感慨道:“你们太牛了!”孙继达心里默念:“因为我们有信心,打造中国最好的催化裂化!”
感言
在油化厂有一条特殊的路,叫作“共产党员示范路”,这条路就是总书记视察时曾走过的路。员工们自豪地说,走在这条路上,就感觉是总书记和我们一直在一起。这条路在我们的脚下,更装在我们的心里!
——辽阳石化油化厂党委书记李禄松
大检修就好比打仗,即使坐拥“千军万马”,也要找到“杀敌取胜”的良策。每一条信息都是我们前行的一个脚印,每一个文件都是完成大修的一块铺路石。从之前的求学者,变成了授业者,“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就是对我们大修最好的肯定。
——辽阳石化机动设备处李宇光
员工们都管我叫“书记大姐”,我特别喜欢这个称呼,因为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份温暖,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去年“七一”,我作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登上集团公司的领奖台,这是我们支部的最高荣誉,也是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种子队”的最好回答。
——辽阳石化炼油厂加氢三车间党支部书记李玉玲
在去年完成的芳烃扩能改造项目中,我是开停工总指挥,又是属地单位现场负责人,是装置、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之间的桥梁。既然厂里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么年轻的我,我就要用实际行动保证:只要我在装置一天,就请公司放心一天!
——辽阳石化芳烃厂对二甲苯装置工程师李长江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紧急时刻,我们冲在最前面解决疑难问题;平日里,我们抓培训,提升员工能力。精英教骨干,骨干带全员,大家用学到的技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自我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当好让总书记放心的“种子队”的决心和信心。
——辽阳石化仪电中心仪表二车间运行工程师谢龙
(撰文:黄朝晖 朱晓芳 摄影:郭睿 杨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