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一井
辽一井是辽河油田第一口探井,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黄金带村。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荒无人烟,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地矿部3207钻井队百余名钻井队员用近5个月时间,硬是靠着人拉肩扛,在荒原上竖立起第一座钻塔。1964年7月4日第一次试钻,历时7个月于1965年2月4日完钻,井深2720.78米,是辽河平原第一口参数井。
辽一井在辽河油田的勘探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凝结了辽河创业者战天斗地、艰苦拼搏的壮志豪情,见证了辽河油田的光辉历程。“辽一井”目前是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束滨霞采油站
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束滨霞采油站是以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束滨霞名字命名的采油站。
多年来,这个站在全国劳动模范束滨霞的带领下,传承发扬爱站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忠诚尽职的敬业精神、苦练求精的进取精神和执着无悔的奉献精神,总结摸索出油井管理分类法、设备维护精细法等科学的班站管理“五法”,连年超额完成各项生产指标,为油田稳产创效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先后荣获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杯”劳动竞赛优胜班组奖、辽宁省“工人先锋号”、 “三八”红旗集体、“十佳”女职工标兵岗位、集团公司标杆班站、十大标杆集体等荣誉称号。
忆往昔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
回首辽河油田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进历程,更是一代代辽河人以实干、创新树起的一座感天动地的精神丰碑。
曾记否,这里是渤海湾北部的一片亘古荒原,人烟稀少,被喻为“南大荒”。辽河会战初期,辽河人住“干打垒”、喝“鸭子汤”、走“泥浆路”,脚踏荒原,艰苦创业,进军兴隆台,逐鹿曙光,挥师欢喜岭……用奋斗绘出了一幅幅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画卷,涌现出了冰雪七英雄,黄5井井喷抢险队等英雄群体。
50年来,一代代辽河人传承发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4.7亿吨、天然气877亿立方米。
曾记否,这里是地质的大观园,“犹如一块盘子摔到地上,又被踩了一脚”,这里的油品多样,有稀油,还有黏度高的稠油、高凝油等。当时油田流行的顺口溜是:有油不流,油愁人更愁。为国采油,辽河人发扬“油愁人不愁”的奋斗精神,不断挑战开发极限,攻克蒸汽吞吐技术,探索形成蒸汽驱、SAGD、化学驱、非烃类气驱、火驱等前沿开发技术,攻克了一道道世界级的勘探开发技术难题,使稠油、超稠油真正“动起来”。
如今,辽河已经建成国内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落户辽河,辽河多年探索形成的稠油特色技术已走出辽河,走向世界。
“李国才锅炉”稠油热采的最初探索
1978年前后,辽河油田相继在高升、曙光、欢喜岭等地区发现了稠油。当时,国内对稠油认识刚刚起步,能够生产热采锅炉的单位更是没有。1977年末,时任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在一次会议上同当时的副部长李国才探讨,能否用他研制的锅炉,开展稠油吞吐热采攻关。李国才欣然应允。
1978年前后,辽河油田相继在高升、曙光、欢喜岭等地区发现了稠油,稠油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这期间,胜利、新疆等油田也相继发现丰富的稠油储量。
稠油因其高黏度、高密度特性,开发难度极大。当时,国内对稠油认识刚刚起步,能够生产热采锅炉的单位更是没有。
1977年末,时任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在一次会议上同当时的副部长李国才探讨,能否用他研制的锅炉,开展稠油吞吐热采攻关。李国才欣然应允。
1978年元旦刚过,李国才在时任辽河石油勘探局总地质师王涛等陪同下,带着行李住进高升油田油井旁的帐篷里。采用“李国才锅炉”后,按照“温度每上升10摄氏度,原油黏度可降低50%”的一般规律,在高三区的4口油井上进行蒸汽吞吐试验。
春节前夕,正是一年中最严寒的时候,几位老总和技术人员以及工人们一起,组装锅炉、搭建管线、摸索参数,开始了中国人在稠油热采领域的最初探索。大风搅着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进人们的衣领里,但严寒降不下来人们心头的热火。
第一口井没有显示,他们没有灰心;第二口井没有显示,他们没有放弃;第三口井没有显示,他们坚持探索……
在进行第4口井3-6-8井试验时,他们改用两台直流锅炉串联注汽。当炉温烧到300摄氏度时,炉体被烧得似乎到了极限,开始不停地颤动。
突然,油井的采油树动了,受热膨胀的油管把井口抬高1米多,人们紧张极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油井出油了。这口井共注汽980吨,获自喷58天,产油780吨。
这次注蒸汽试验拓宽了视野,坚定了他们的信心:采用蒸汽吞吐的方法开采稠油是一条光明之路。这次探索性试验,成为辽河油田稠油开采工艺技术腾飞的起点,对全国稠油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而,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国产简易直流锅炉的注汽指标及配套装置,注汽排量、干度、热效率等关键参数,难以满足1600米井深注蒸汽工艺的需要,必须从国外引进注蒸汽关键设备。
同年10月,辽河油田在石油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始从美国、加拿大、日本引进先进的注汽锅炉等热采设备。
通过消化吸收,1987年起,我国逐步摆脱对国外注汽锅炉的完全依赖,开始使用上海、抚顺等地生产的锅炉。
如今,在辽河油田现有的368台锅炉中,90%以上的主体设备实现了国产。
看今朝
周大胜:增产稠油酬壮志
20年来,辖区标定采收率完成7次调整,提高到了45.5%,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达到41%,创造了从“盖头难揭”到“百万吨稳产二十年”的巨变。
夜深人静,窗外虫鸣和着树叶响动,送来初夏的阵阵暖风。办公室里亮如白昼,周大胜伏在案边,审视着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井组动态调控方案,陷入沉思。今年年初,中国石油加拿大公司带着麦凯河一期项目的产量难题到辽河寻诊,达成了合作意向。周大胜作为负责人,接下了这个重担。此后的数月,他和同事们一直马不停蹄地出诊开方。
今年50岁的周大胜,1998年开始从事曙一区超稠油开发工作,2006年至今担任特种油开发公司总地质师,整个职业生涯都献给了油田开发科研工作。他的不懈追求,就是让深藏在地下的“油龙”得见青天。
在周大胜的心中,曾经有一个让他殚精竭虑的数字——23.4%。这是特种油开发公司辖区原始开发方案设计的最终采收率。由于辖区内资源有限、原油黏度特别高,这个公司刚成立就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
为了探索超稠油持续稳产的有效途径,周大胜一头扎进中外文献。经过苦心钻研,他认识到“要想提高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是王道”。他提出了三个观念大转变,坚持以世界前沿技术评价潜力、以动态辩证观点修正标准、主动创造条件转换方式,创新开展“二次评价、二次开发、立体开发”。通过大量探索实践,他们终于实现了蒸汽驱、SAGD规模实施,突破了蒸汽驱开发黏度界限,形成了一整套SAGD技术。
20年来,辖区标定采收率完成7次调整,提高到了45.5%,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达到41%,创造了从“盖头难揭”到“百万吨稳产二十年”的华彩巨变。正是应了那句“世界稠油看中国,中国稠油看辽河”,如今,特油公司依然保持着2.0%的采油速度,备受瞩目。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加拿大麦凯河项目也终于有了起色。周大胜和团队经过实地考察、井组全周期分析,运用成熟的SAGD经验技术,专门制定了“抑制汽窜、均衡注气、提高干度、平稳调控、注采平衡”20字方针和42套井组动态调控方案,实施后使汽窜得到有效抑制,生产特征渐入佳境,产量上扬。
一路走来,创新已然成为周大胜的制胜法宝。他说,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那些曾经不被国际石油界看好的事情,他们干了,而且干得漂亮。
赵奇峰:普通工人不普通
如果不是回过头来看,谁又能想到自己20多年能走这么远呢?不问收获,但行耕耘。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技校毕业能出书吗?作为一名石油工人,赵奇峰不仅出了书,还出了6本。
在普通工人岗位上奋斗了26年,赵奇峰干成了许多不普通的事,累计取得38个国家专利,解决了500多项生产难题;带徒300余人,培养出24位省部级技术能手;出版6本技术书籍,累计达到300万字;每5年一次跨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
如果不是回过头来看,谁又能想到自己20多年能走这么远呢?不问收获,但行耕耘。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赵奇峰有理想抱负,1993年毕业到欢喜岭采油厂参加工作,因为在校成绩优异,连工资都比别人高半级。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可没想到第一个活就干砸了。因为上班第一天接触的取样阀门不太灵活,赵奇峰被喷了满身油污,心疼那一身“宝贝”工服不说,还被人笑话。
现实的“冷水”让赵奇峰认清差距。从那以后,他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想尽办法提升自己,光学习笔记就记了两大箱子。
2008年,赵奇峰接管的稠油老区经过多轮次蒸汽吞吐,开发效果每况愈下,急得他寝食难安。经过大量研究分析,他终于找到症结所在,提出“组合注汽防窜法”,以改善开发效果。
但是,按赵奇峰的提法,需要把其中一口尚在生产周期中、还有一定产量的井先停下来,搁谁都舍不得。他立下“军令状”:如果不成功,甘愿扣两个月工资。试验成功后,油井产量显著提升,赵奇峰得到了嘉奖,这种方法也在油田推广开来,取得“丰收”。20多年来,赵奇峰的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有的甚至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彼时,赵奇峰又打起了出书的主意。他觉得,这是把多年积累的经验、绝招分享出去的最好办法。他白天骑行20多公里,到各个区块奔走调研,晚上挑灯撰书,一写就写到后半夜。200多个日夜后,老赵的处女作《油水井分析入门与提高》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开创了石油行业岗位工人出书的先河。“当时这本书在辽河油田引起很大反响,当站上工人跟我说这本书好用时,我心里舒服极了。”赵奇峰说道。
火驱试验团队:破解火驱开发密码
他们要模拟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既当“瓦匠”又当“电工”——水泥块需要自己浇筑,电子元件要自己组装……
这里是中国稠油开发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火驱生产基地,辽河油田近十年来开展了系统的火驱室内模拟试验。火驱驱油机理是什么,怎样实现点火,注入多少空气……这些密码,都要通过试验来破解。
在辽河勘探开发研究院稠油热采试验中心,火驱试验团队负责人程海清对记者说:“外人看我们是白领,实际上我们是蓝领。”在外人看来,他们的“人设”是这样的:一批高学历的人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对着试管和电脑屏幕出神。实际上,他们的日常工作是这样的:要模拟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他们既当“瓦匠”,又当“电工”——水泥块需要自己浇筑,电子元件要自己组装,100多公斤的水泥块要自己吊装……每年大伙的白大褂都不够穿,要管领导多申领几套。
“置身火驱开发华山之巅,自豪感和压力感共存。”张鸿是团队里两名女同志之一。她喜欢团队的科研氛围,“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6岁,大家年纪相差不大,工作中畅所欲言,没有负担。”为破解火驱密码,她养成了事不过夜的习惯。不久前,领导提出要开展化学点火方式研究。她仅用两天就收集翻译了多篇国外文献,并快速编写出一份结论报告。
另一名女成员王伟伟,已经当了母亲。一台试验往往要持续十几个小时,中间不能离人,她只能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看管。几天前,团队正在开展一项重要试验,刚好赶上参评高工答辩。做完试验距离答辩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她紧急赶到现场。评审组得知后,特意把她的答辩排序调后,多给她一些准备时间。
团队里年龄最大的胡军,做事体贴。每次做需要连续观察实验时,他总是主动承担起值夜班的任务,让年轻人更多地照顾家庭。
在进取、团结的氛围中,团队不断破解火驱开发的密码。目前,辽河油田火驱已经在薄互层、边底水、厚层块状油藏取得成功,开展了常规火驱、重力火驱、直平组合火驱、火驱+蒸汽复合驱等多种试验。计划到2025年,火驱产量将从目前的31万吨增至55万吨,提高采收率30个百分点。
感言
李贻勇:80后,沈阳采油厂采油作业六区副区长,辽河油田公司开发地质系统突出贡献者
15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我来到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正式从事地质工作的第一天,就听老前辈们说:“地质工作者,就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长期从事理论研究,节假日依然坚守在岗位,攻克不断出现的各种难题。我想这就是石油精神在地质岗位上的体现。
15年来,我从采油队、地质所再回到采油作业区,从地上到地下,工作经历画了个圆,也对“老区不老、小区不小”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为新时期的石油人,我们要将石油精神牢记于心中,在辽河油田当前的机遇和挑战中不忘初心、铿锵前行,用行动诠释石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于水乐:80后,锦州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采油42号站副站长,2017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当前,油田公司大力推进深化改革,我们锦州采油厂作为改革试点单位,率先实施扁平化管理。身为一名基层的班站长,我必须做好示范引领,带头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方法。在生产经营中,我们围绕产量这个效益中心,树立一切成本都可降的理念,自己的活自己干,自己的效益自己创,用产量实现担当,用效益体现作为。
在改革创新的大浪潮下,我们更加不能忘记“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石油人,更应该加强对石油精神的学习领悟,多看一看来时的路,即便是走过千山万水,也要永葆石油人的精神和风采。
(撰文:记者雷凤颖 通讯员罗前彬 贾东红 摄影/通讯员陈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