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④ 塔里木:追寻精神的力量

   2022-12-17 石油设备网wangfang14900
核心提示:为什么这个“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沙漠地带,竟让人如此依恋,许多人离开它多年后,依然自称是“塔里木人”? 优秀的文化

为什么这个“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沙漠地带,竟让人如此依恋,许多人离开它多年后,依然自称是“塔里木人”?

优秀的文化造就优秀的队伍,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力量。历经了“五下六上”的艰辛历程后,1989年,来自全国的石油队伍在塔里木展开了一场新型的石油大会战。塔里木石油人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五湖四海”的塔里木会战精神。

依靠这种精神,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荒漠戈壁上挺起了塔里木脊梁;依靠这种精神,他们闻油而动、苦干实干,推动了油田跨越式发展;依靠这种精神,他们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进入新时代,塔里木大力弘扬石油精神,把“求实创新”融入现代化大油气田建设实践中,汇聚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磅礴力量。

除了轮南2井、克拉2井外,塔里木油田还有柯一井、塔中水平一井、沙漠公路等9处具有历史性意义和重大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场所、井站,被集团公司命名为“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它们见证了塔里木油气事业大发展的光辉历程,是重要的文化阵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石油工业优良作风教育的生动教材。

轮南2井

轮南2井位于塔北隆起轮南断垒带Ⅱ号高点上,由6048钻井队承钻,1988年3月24日开钻,10月11日完钻,完钻井深5221.03米。11月18日对三叠系进行完井测试,用19毫米油嘴求产,获日产原油631立方米、天然气11.9万立方米,并在侏罗系获工业油气流,发现轮南油田。轮南2井获重大突破,实现了石油部1986年提出的“三年突破”的勘探目标,展示了盆地北部地台区寻找大油气田的广阔前景。以轮南2井为标志,拉开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

1988年11月18日轮南2井获高产油气流。

克拉2井

克拉2井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Ⅱ号构造高点上,由塔里木第二勘探公司6088钻井队承钻,1997年3月25日开钻,1998年5月24日完钻,完钻井深4130米,最高日产气416万立方米,实现了山前白垩系的重大突破,发现了克拉2大型气田。

克拉2气田的发现和探明,标志着1993年提出的“油气并举”战略取得重大成果,促成了横贯我国东西大陆4000多公里的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克拉2井。

新疆,百里无人烟,有人视其为畏途,65岁的李才民却视它为宝地——

“我是石油人,吃点苦都是小事”

1980年4月,沉睡的塔里木盆地,迎来一批石油大军。25岁的李才民怀着一腔热血,背着行囊,跟随塔里木“五上”的足迹,千里迢迢从华北来到令人畏途的“死亡之海”,开始了他真挚朴素的一生。

这一趟,他虽与塔里木来了一次不满一年的接触,却埋下了扎根塔里木的种子。

1988年11月,轮南2井喷出原油,点燃了“六上”塔里木的希望之光,拉开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

一个月后,一份《关于加快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的报告》呈报到党中央、国务院。1989年,近两万人的石油大军汇集南天山,在勘探队伍中,又见到了李才民的身影。

从此,李才民和一批又一批老一辈石油人,常把“以献身钻井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油立功为荣”挂在嘴边,落实在行动中,把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油气田作为不懈追求。

塔里木的茫茫戈壁和沙漠,没有浪漫,有的只是残酷的现实,夏季烈日似火,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地表温度达70摄氏度左右。冬天又滴水成冰,气温常常在零下30摄氏度,还有摄人魂魄的沙尘暴。

年已65岁退休的李才民说起对塔里木的这些印象,他说:“我是石油人,吃点苦都是小事。”1990年1月,当时代再次喊出“我为祖国献石油”时,李才民抱着矢志不渝地为塔里木奋斗终生的信念,把美好的青春和年华,把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塔里木,无怨无悔一直工作到2014年年底退休。 (苏华)

扎根轮南27年、坚守在“死亡之海”的杜小蓉说——

“选择了这里,就要让青春在这里开花”

“选择了这里,就要让青春在这里开花。”怀着这样的信念,1992年7月杜小蓉从四川输气技校毕业后,来到塔里木轮南油田,一晃就是27年。

当年21岁的他,面对荒漠戈壁,没有退却,而是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做出成绩。从那时起,杜小蓉跟着师傅开始巡井,他勤学好问,遇到不懂的问题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实习期满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采油工,并在轮南扎下了根。

一次,一名巡井工汇报轮南2井生产过程中,油管内大量积液造成停喷。杜小蓉立刻驱车赶到现场紧急处理。“要想恢复生产,采用常规的泵车注稀油等方式替喷,不仅作业烦琐,风险还较大。”杜小蓉通过现场研究工艺及参数,首次提出并实施“放套压降油压”的建议。当时已是晚上10时多,为了尽快恢复投产,他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修,直到次日6时,生产得到全面恢复。虽然很疲倦,但他听到轮南2这口功勋井汩汩的原油流动声,心里乐滋滋的。

动脑子解决生产问题已成为杜小蓉的习惯。2011年,在一次平台吊装作业中,他发现二层平台超高超宽,每次搬迁都要动火切割作业,然后再焊接组装,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存在较大风险。经过3天的研究,“一种可拆卸式采油树操作平台”问世了。目前,这一成果在塔里木油田广泛推广。

27年来,杜小蓉参与攻破的难题超过千件,提出创新建议超过200条,获专利6项。同事们说:“有杜师傅在,我们心里踏实。”“油井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7年来,杜小蓉伴随着轮南2井,从青涩的采油工成长为技术过硬的岗位能手。用他的话说:“选择塔里木,梦想在这里开花,一切都值得。”(牛作杰)

走进机声隆隆的“战场”,苏杰明白了前辈说的“苦”和“累”的分量,暗暗发誓——

“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8月的塔里木,秋高气爽。前往“轮南2井”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2009年,一位意气风发、怀揣梦想的青年学子,在轮南2井参观时,受到鼓舞与激励,决心扎根轮南,做一名有技术的新一代石油人。他就是在塔里木轮南油田工作的苏杰。

“不仅要学铁人、讲铁人,更要做精神的传承者。”苏杰说。老一辈石油人始终把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油气田作为幸福追求,为了会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把美好的青春和年华,把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塔里木,为塔里木播撒了精神火种。

2009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自动化专业的苏杰,同年7月来到塔里木轮南油田。

“印象最深的就是轮南2井,听到那些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时,我被震撼了。”回想来时的情形,苏杰记忆犹新。初到轮一联合站,当他走进那机声隆隆的“战场”,才明白前辈说的“苦”和“累”的分量。从这一天起,苏杰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但是,正处在脱离书本进入实践过渡期的苏杰,压根没想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难以应对技术操作的严酷挑战。为了尽快掌握操作技术,上班时,苏杰成了老师傅侯建国的“跟屁虫”。侯建国是从大庆来到塔里木的第一批石油人,他的骨子里都体现着大庆精神和石油精神。

就这样,苏杰一有空就向侯建国刨根问底,下班后,常常留在岗位,给下一班老师傅当帮手,为技术员打下手。只用了一年时间,苏杰就掌握了操作技能,成为见习生中的“全能选手”,被评为“优秀见习生”。

学不到技术不罢休。苏杰床头的书籍换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的“临时回灌站数据采集上传实现减员增效”获塔里木油田第十四届创新创效成果三等奖,“降低污水处理悬浮物含量”成果获油田公司QC成果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等奖。他还参与了20余项小发明、小改革,有3项获得专利。

2013年9月,苏杰从轮南联合站调到轮南采油作业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模郑贤、技术能手杜小蓉朝夕相伴。苏杰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针对采油队巡井车辆多、巡井人员年龄偏大的现状,率先推行心情管理制度,并将党员责任区、三联示范点工作与心情管理相结合。由党员主动关注责任区内群众的心情变化,及时进行谈心。不仅消除了由于心情变化带来的风险,而且发挥了党员主动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作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凭着这股子永不停歇的劲头,苏杰现已担任轮南采油作业区经理。(苏华)

伴随克拉2气田15年的薛江波说——

“没有什么比责任更有分量”

8月20日,站在克拉2井旁的高台上,伴随克拉2气田15年的薛江波说:“付出最多的是青春,感受最多的是责任,收获最多的是自信。没有什么比责任更有分量。”

2003年8月27日,随着隆隆炮声的响起,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克拉2气田建设拉开了序幕。在老一辈石油人战天斗地的实践中,孕育了“勇闯禁区、挑战极限、顽强攻坚、争创一流”的克拉2精神,成为激励年轻人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值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时,2004年刚从大学毕业的薛江波一头扎进工地。一个阀门、一条管线、一台设备的安装铺设和调试,他都不放过,不允许有一个瑕疵。

“住在临时野营房,我们挑灯夜战,啃流程图、学施工方案,跟着老师傅和工程师编写投产方案、操作规程、应急预案。”薛江波说。老师傅的那份责任心激发了他,他曾连续60多天没出过深山,头发长了,就坐值班车到附近村镇匆匆理个发,赶紧返回工地继续工作。

从那时起,薛江波摸爬滚打,在烈日下,脸、脖子连脱了两层皮。

“关键时刻不离场。”是薛江波为自己定的规矩。克拉2装置试投运期间,连续几天只有零下27摄氏度,薛江波从未离开。最终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克拉2气田2004年12月1日一次性投产成功,并为下游3亿老百姓送去了清洁的能源和“福气”。

在克拉2气田建设的主战场,留下了像薛江波一样默默奉献的塔里木石油人的身影,他们仅用15个月就高质量地完成了许多中外专家认为至少需要24个月才能投产的建设任务。

“责任,不仅仅是热情。独立工作时,对自己负责,对承担的工作负责;带领大家时,对身边的同事负责,对装置和设备负责。我们驻守山沟沟,肩上扛重担,一口井都不能出问题。”薛江波说。既然选择了天然气行业,选择了西气东输,选择了克拉2气田,就要担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重担子带头挑,硬骨头敢于啃,抓管理出妙招成了薛江波的“三大宝”。

“他总是挑重活和脏活干,站队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与他共事15年的老同事说。

薛江波多次带头参与技术攻关和隐患排查治理,通过摸索优化了干气出口PV阀的CV值,解决了制约装置处理量的瓶颈问题;对低压放空系统进行伴热和排液改造,解决了冬季冻堵影响生产的技术难题;拆解压缩机,排除变频器故障,实现了排放气的回收利用;组织三甘醇脱水装置参数优化工作,摸索出一套优质参数,7年来累计节能创效1000余万元;2016年至2017年在检修排查时,发现竖立安装型螺栓因雨水聚集导致下端腐蚀的隐患,及时进行监控和治理,消除了隐患。 (苏华)

“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不只是喊在嘴上,更多的是落实在行动上,常有青说——

“可以没有条件,不能没有精神”

“每一口井,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条‘生命’。巡井看似简单,稍不注意就可能对井的生命周期产生影响,马虎不得。”离开“王牌井”克拉2-4井时,常有青回头透过车窗看着渐渐远去的采气树说。

常有青常说:“一方气见精神,可以没有条件,不能没有精神。要善于学习、敢于革新,才能站在井口管理的最前沿,才能冲得上、打得赢、叫得响。”

2013年7月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常有青就踏进了克拉2气田,大门口“勇闯禁区、挑战极限、顽强攻艰、争创一流”16个大字,让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16个字激励着克拉人攻克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保障着克拉2气田安全平稳运行。

“作为年轻人,我们一定要将克拉2精神传承下去,让克拉2精神星火燎原。”常有青说。克拉2气田共有19口气井,他们提出“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的口号。“油井就像顽皮的孩子,稍有马虎就会影响数以百计家庭的供气。别看我们值守在山沟沟里,肩上的责任可不小哩。”为了让这些“调皮”的孩子变得乖巧,常有青没少动心思。

2016年的一个冬日,常有青发现克拉202注水井管线刺漏,无法正常注水。“这是克拉2气田唯一的注水井,承担着整个克拉2气田的水回注任务,只要井无法正常注水将影响整个克拉2气田的正常生产运行。”常有青从10时开始负责现场流程切换、管线排液以及施工安全监护工作。不知不觉,已是深夜,寒气逼人,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手和脚被冻得不听使唤,可常有青在寒风中一直干到第二天8时多,顺利完成了管线的置换、切割、焊接、检测工作。

在设备改造上,常有青从没有将就过,在他心里,不管干什么,都要有硬作风。

2018年的一个冬夜,因单井FSC设备经过14年的运行,卡件老化问题日趋严重,故障率增高。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常有青坚持“责任不离身,关键时刻不离场”的态度,组织自动化工程师深入井场实地考察,并大胆地提出了创新性改造想法,将单井原FSC设备停用,把原FSC系统所执行的关井逻辑更改为RTU系统。同时,新增程序控制模块,优化软件程序,恢复了FSC系统原有功能。

就这样常有青度过了又一个不眠之夜,排除了单井FSC设备故障导致通信中断和意外关井的隐患。这项改造已在克拉2气田9口单井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单井的安全系数,而且节约设备更换费596万元。

“我要用青春和热血,把克拉2建设成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大气田而努力!”常有青说。 (苏华 王卫华)

感言

在塔里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一句话是:‘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作家雷抒雁在《彩色塔里木》中写道

紧邻迪那2气田,有个叫依奇克里克一号井的,每一次来到这里,我心中都充满敬畏。上世纪50年代,石油前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为祖国的石油事业,画上浓妆艳抹的一笔。因为有他们,塔里木油田从这里出发,不断发展,成为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

——迪那油气开发部迪那处理站党支部书记张效东

我在依奇克里克出生、成长,听着戴健、李越人的事迹长大。这个地方离有人烟的地方特别远,路又特别难走,当年,石油前辈们步行还扛着很多设备,他们为了石油,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迪那油气开发部工程项目部尹忠

轮南2井拉开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成就了中国石油第三个现代化大油气田,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沿着前辈们的足迹,我辈定当坚定前行。”

——轮一联合站站长梁昌健

‘柯克亚’这个载入石油工业史册的油区,让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石油城在南疆叶尔河畔拔地而起,见证着塔里木人的奋斗,回荡着塔里木人的足音。”

——柯克亚采油作业区王卫华

沙漠公路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了一条绿丝带。站在沙漠公路纪念碑前,我了解了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光辉历程,也为塔里木创造的‘千古梦想沙海变油田’‘今朝奇迹大漠变通途’的奇迹感到自豪和骄傲。”

——轮一联合站党支部书记苗胜

人们狂呼着、跳跃着,呼喊声和喷油声交织在一起,炸响沙海里第一声春雷——塔中一井,展示出今朝锲而不舍穿越沙漠腹地寻找大油气田的信心与决心。”

——塔中采油气班长林成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hulong2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20750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