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石油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玉门担负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全力支援全国新油田建设。
1955年,5000名玉门石油人支援柴达木石油会战。
1956年,先后派出12000名职工参加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
1958年,玉门油田的44个钻井队、1个试油试采大队、1个运输大队及可以组建1个机修厂的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共3400多人,在副局长秦文彩的带领下,奔赴巴山蜀水,参加川中石油会战。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后,以王进喜、薛国邦为代表的18000名玉门儿女,在局长焦力人的率领下,高唱着“我们从玉门走来”,携带大批石油装备,参加波澜壮阔的松辽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玉门石油人勇挑重担,忘我拼搏,在白山黑水间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庄严承诺,使国家从此摘掉了“贫油国”帽子。
1970年,在“跑步上庆阳”的口号声中,玉门全局总动员,局级领导三分之二坐镇庆阳,将三分之一的人员和二分之一的钻、采、修设备送到了庆阳三线,玉门油田14000人和1348台(套)参加会战,成为建设长庆油田的主力军。
中国石油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步入突飞猛进的快车道,但玉门油田奉献的脚步远远没有停歇。
198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玉门油田近万名职工西出阳关,参加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吐哈石油会战,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建成具有年产原油300万吨生产能力的吐哈油田。
八十年来,当祖国相继发现新的油田后,先后有十万多玉门优秀儿女支援全国兄弟油田建设。他们从玉门走来,南下四川,北上大庆,东去庆阳,西进吐鲁番,无私地支援了祖国的石油工业建设,玉门儿女的脚步走遍了白山黑水、黄河两岸、燕赵大地、烟雨江南、天山脚下、巴山蜀水,在祖国每一个油田建设的主战场上,都留下了玉门人的足迹和身影,铸成了“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石油工业摇篮”最鲜活的注解。
在新中国历次石油大会战中,总能找到玉门石油人忙碌的身影。在一次次断臂支援的大输送中,玉门油田成为中国石油最挺拔的脊梁,书写了玉门石油人胸怀大局、情溢神州的历史担当。
目睹人背钢丝绳修井
王茂基 甘肃武威人1942年出生 (77岁)1958年参加工作
支援大庆会战的时候,几乎全部的钻修设备都调往大庆,油田没有了修井设备,有些油井处于关停状态。为了恢复产量,油田组建了一支群众修井队,他们肩扛钢丝绳,把近5吨重的抽油杆和油管从井口一根根拉出来。
我给玉门油田点赞
黄桂根 江苏盐城人1935年出生 (84岁)1959年参加工作
那时我们在吐鲁番的有3000多人。到了吐鲁番才发现,那里太荒凉了,没有路,到处都是戈壁滩,刮起风来感觉能把人吹走。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退缩的。我们在沙漠和戈壁里一干就是4年。
油田上产期间搞得火热
吉荣森 四川西充人
1935年出生 (84岁)1958年参加工作
老君庙是最早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能量补充还算及时,自喷井也很多,好的自喷井一天能产100多立方米的液量。老君庙一油矿的领导很讲究规律采油,所以我们也就是3毫米油嘴自喷生产。
亲眼看见酒泉解放
张希文 甘肃酒泉人1938年出生 (81岁)1958年参加工作
1949年9月的一天,酒泉市里的人们奔走相告。路上开过来了十几辆装甲车,没想到的是,车上有一个解放军战士在向我们招手,只能看见他的牙很白,其他都看不见。
挥之不去的记忆
郇子良 甘肃酒泉人1944年出生 (75岁)1961年参加工作
1961年元月,实习老师带我们去井上参观修井。突然,安全帽顶上蹦的一声,我叫了一声“不好”,拔腿就跑,随后又听见掉下几颗螺丝。我摸摸自己的头,没事。试想,如果没有安全帽,将是怎样的后果?
我给朱德当“警卫”
段兴贵 甘肃酒泉人1933年出生 (86岁)1956年参加工作
1958年,朱德总司令来玉门视察,当时我就在朱老总身旁,负责首长的保卫工作。那首“玉门新建石油城,全国示范作典型,六亿人民齐跃进,力争上游比光荣!”的题词我还记得很清楚。
我和油田农副业的不解之缘
马心瑞 甘肃民勤人1938年出生 (81岁)1958年参加工作
1960年我被调到了管理局农牧处。当时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我在农牧处的工作就是协助筹建农场。我们去了好多人,一部分人到农场种庄稼,种蔬菜、种粮食;另一部分人到山里去放牧,养羊、养牛、养猪。
曾和603岗位一样响亮的名字
赵和元 江苏海门人
1936年出生 (83岁)1960年参加工作
我担任老君庙油矿老五队763岗位的岗位长。763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岗位,我也想把我的岗位搞成先进。我坚持外学603,内学9001、755的原则,对岗位进行了标准化建设。